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理论 > 正文

从传统文化理念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之“特”

2022-12-06 15:29:14 | 来源: 中廉在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总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内涵与本质要求,并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之“特”,为“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贡献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答案,彰显了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基本要求,它超越了以资本至上、个人主义为文化基础的西方现代化模式,透露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醇厚底色。

从“因地制宜”的权变思维,读懂立足国情实际创新路径的发展智慧。我国拥有逾14亿人口,人口数量达西欧的三倍和美国的四倍,我国如此巨量的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推进方式必将超越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实际国情出发,立足人口规模思考问题、科学决策,一方面,着力把握人口规模带来的发展机遇,打造门类齐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牢产业基础,深挖广阔的市场需求增强经济韧性,紧抓人才优势释放“工程师红利”,不断提高我国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共产党直面人口规模巨大可能导致的发展掣肘,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权变思维,指引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实际走出了现代化发展的全新路径,充分彰显了现代化实现模式的多样性。

从“天下为公”的民主思想,读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情怀。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通常会导致“强者恒强”、贫富分化加剧的局面,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共同富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紧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方面,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做大蛋糕”,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完善分配制度建立起劳动与公平间的良性联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天下为公的民主理想,指引中国共产党始终心怀人民,坚定迈出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步伐,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

从“厚德载物”的德性基因,读懂促进物质精神文明协调的价值追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生发出的重要文化概念,其导致的精神文明式微是横亘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成功避免了两者不均衡、不同步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赓续红色血脉,强化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厚德载物的德性基因,指引中国共产党坚定引导人民涵养高尚道德,塑造精神的“高楼大厦”,在我国形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良性局面。

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读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哲学。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建立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持“先污染后治理”的态度,而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坚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坚实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积极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发展布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指引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从“协和万邦”的和合文化,读懂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邦交理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常将暴力掠夺、殖民扩张作为自身发展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秉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一方面,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另一方面,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经济、环境、网络空间治理等各个领域的建设者、引领者,例如在抗疫中向国际社会提供物资援助与医疗支持,积极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健全完善。协和万邦的和合文化,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和平发展,在全球性挑战面前充分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之“特”,勾勒出植根中国大地、契合中国实际的宏伟蓝图,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精髓的现代书写。我们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依托中华传统绵延不断的文化滋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选调生 俞力嘉)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