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南湖烟雨中的一叶红船,载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星火,点燃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灯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32字箴言穿越百年风雨,至今仍是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核心密钥。
真理之灯,照亮民族觉醒的暗夜。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至暗时刻,李大钊疾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在1920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在欧洲确立“认的主义一定不变”的信仰。这群先驱以真理为刃,劈开混沌——当马克思主义“真理本土化”的命题被深刻解答,中国人终于“从精神被动转为主动”。这盏灯,至今辉映着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探索之路。
初心如磐,书写跨越世纪的答卷。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誓言化作改天换地的史诗。党的二十大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主题,正是对初心的世纪回响。历史证明:唯有将使命融入血脉的政党,才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
斗争脊梁,淬炼不可战胜的力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基因,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钢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党员要有“不怕困难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警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民族才能挺立潮头。”从上甘岭到科技“卡脖子”攻坚战,“革命加拼命”的精气神,始终是破壁图强的核心动能。
人民江山,标注政党的永恒底色。“对党忠诚”的本质是“不负人民”。毛泽东曾洞见:“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当具有大本大源。”这“大本大源”即是民心。从“半条被子”的故事到“我将无我”的誓言,从延安“为人民服务”的题词到二十大“人民至上”的宣言,一部党史就是“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实践。这是党性修养的最高境界,亦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根基。
红船启航时“其作始也简”,百年后“其将毕也必巨”。站在强国建设的新起点,伟大建党精神如同北斗,于个人,它是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自我革命”的镜鉴;于时代,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力量”;于世界,它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东方智慧的范本。让我们以红船为精神坐标,在复兴航程中续写不负人民、不负山河的时代答卷!(秦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