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发展蓝图接续铺展。中国共产党以中长期规划擘画国家发展路径,展现了大党执政的战略定力与历史耐心。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安排,而是融合中国智慧的制度创新。
规划是治国理政的金钥匙。五年规划衔接递进,十年展望锚定方向,百年目标凝聚共识。这种独特的时序设计,既避免了短视决策的盲目性,又克服了长期目标的空泛化。规划不是束之高阁的文本,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指南。从“一五”到“十五五”,规划始终保持着战略弹性,既有刚性约束又有动态调整空间。
规划蕴含着科学决策的方法论。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系统思维与重点突破相协调。这种决策逻辑超越了西方选举政治的周期局限,形成了持续性强的政策环境。规划编制过程本身就是民主集中制的生动实践,各方智慧在充分讨论中凝聚成国家意志。
规划塑造着中国特色的发展范式。它打破了“计划与市场”的二元对立,创造了有效的制度供给。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协同发力,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相得益彰。这种混合治理模式,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又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规划不是回到指令经济,而是构建更有为的政府、更有效的市场。
规划折射出政党文明的创新维度。西方政党忙于应对选举周期,中国执政党则专注民族复兴的长跑。这种政治时序的差异,本质上是执政逻辑的分野。规划机制确保了政策连续性,避免了“翻烧饼”式的折腾。它体现的不仅是治理技术的成熟,更是政治文明的进步。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发展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越是形势复杂,越需要保持战略清醒;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坚持系统谋划。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规划背后的政治智慧,提高落实规划的能力水平。
规划引领未来,奋斗成就梦想。当每个五年规划叠加成复兴之路的坚实台阶,伟大梦想的实现便不再遥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信念。(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