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三在三比”(在岗比效率、在干比奉献、在争比实绩)正是锤炼过硬作风、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标尺。这一实践载体,既体现了“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深刻论断,又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升服务质效、厚植为民情怀的生动实践。
在岗比效率,以“马上就办”的劲头筑牢服务根基。岗位是为民服务的“主阵地”,效率是检验担当的“试金石”。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要将“为民服务无小事”的理念融入每一个工作细节。面对群众办事需求,少一些“等一等”的拖延,多一些“马上办”的主动;面对繁琐的工作流程,善用数字化手段简化环节,以“最多跑一次”的承诺压缩办事时限。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爱岗敬业的态度,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心头事”的自觉。唯有在岗时全神贯注、精益求精,才能让服务跑出“加速度”,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干比奉献,以“舍我其谁”的情怀诠释初心使命。“干”的本质是行动,“奉献”的底色是担当。比奉献,不是比谁的口号喊得响,而是比谁在急难险重面前冲得上,比谁在平凡岗位上守得住。乡村振兴路上,驻村干部扎根偏远山村,挨家挨户访民情、跑项目、引技术,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哪怕晒黑了皮肤、磨破了鞋底,也要帮村民找到致富路。这种奉献,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执着。正如许多一线工作者所说:“群众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该顶上。”在干中比奉献,比的是对群众的感情深度,比的是对事业的投入程度,唯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能在埋头苦干中书写为民担当的厚重答卷。
在争比实绩,以“真抓实干”的韧劲开创发展新局。“争”的目标是实绩,“实绩”的核心是惠民。比实绩,就要摒弃“面子工程”“数字政绩”,聚焦群众最关切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实事,比谁解决的问题多、谁带来的变化大。比如永兴镇在诸王社区和美乡村打造中,干部主动召开民主协商会、返乡企业家座谈会,让群众参与共治共建,问计于民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将“土办法”转化为“金点子”,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有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比拼政策落地实效,通过精准帮扶企业解决融资、用工难题,用真金白银的举措激活发展动能。实绩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争项目、争政策、争资源,本质上是争为群众谋福利的机遇;比创新、比突破、比成效,最终要以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为标尺。唯有以“实”为基、以“干”为要,才能让“争”的过程成为破解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
从“在岗”到“在干”,从“奉献”到“实绩”,“三在三比”的核心始终是“为民”二字。唯有把效率刻在岗位上、把奉献融进行动里、把实绩写在大地上,才能让担当作风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让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收获更多温暖与希望。(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