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理论 > 正文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领悟深刻内涵

2022-11-28 11:45:51 | 来源: 中廉在线

先进的理论总能启迪人们的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提供了理论源泉。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领悟书中内涵,将其作为指路明灯,指引前行,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担的栋梁之材。

以对党忠诚的初心树牢理想信念。心有所信,方能远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指出,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走得稳、走得远。在革命年代有梁炳麟、吴焕先等无数共产党人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中诠释着对党忠诚,在如今的和平时期,当代“愚公”毛相林、“燃灯校长”张桂梅也始终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记在心上。广大党员干部应与党同步伐、共命运,将个人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固我们的精神支柱、充实我们的政治灵魂。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丈量脚下大地。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感悟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靠的就是全党全社会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态度,如今正在阔步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更需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的工作中,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在基层、在人民群众的言语交谈间听真话、察真情,从真正的乡间田野中感受人民群众的辛劳、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在“蹲点调研”“解剖麻雀”中干实事、求实效,赢得民心。

以敬畏纪律的意识守住言行底线。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告诫“干部一定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党的十八大以前的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领导干部们心存侥幸、对纪律规矩没有敬畏之心。正在热播的《底线》,里面的法官们虽然也会面临着金钱的诱惑,但是他们都因为对法律纪律有敬畏之心,坚持了自己的初衷、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年轻党员干部们要时常给自己敲敲木鱼、念念紧箍咒,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面对金钱、权利诱惑做到“富贵不能淫”,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安徽省潜山市王河镇人民政府 葛姗姗)

责任编辑:风风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