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新形势下,健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特别是解决“能下”问题,充分考验制度的刚性与柔性,整肃“为官不为”,实行“下课问责”,把“下”的干部管好用好,才能真正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
推动干部“能下”,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长期以来,干部能上不能下是常态。“下”成了难题。通常情况下,强调正向激励多,反向约束措施少。受为官“只上不下”“上荣下辱”的思想影响,很多领导干部在推荐“下”的名单时,顾虑重重,抹不开面子,打不开情面,干部管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宽松软”。面对太平官、老好人及 “虚、僵、躲、拖、腐”等不良作风,推动干部“能下”,考验着各地全面从严管党治吏的决心和担当。本次《规定》重点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符不符合,重点了解是否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从十五种情形,校准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为官不正等情况。组织人事部门只有敢于破除观念障碍,扎好制度篱笆,用好“能下”的“标尺”,强化明确反向约束的力度、方式、措施,才能使领导干部对标对表,摒弃“官腔”,树好“官念”,祛除“官气”。
推动干部“能下”,从“边界模糊”走向“下的精准”。通常情况下,“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还较为突出。干部的“有为”与“无为”边界含糊不清,很多地方年终考核结果运用的多,平时考核的“指挥棒”挥舞的少。“平时不算账,年终算总账”的情况普遍存在。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存在“两张皮”。要推动年终考核与日常工作有效结合,考察领导干部在平时的实绩表现,分析研判干部是否真正有为,就要推动干部干在平时、比在平时、优在平时,让平时考核成为干部的“磨刀石”和“练兵场”。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效能办等联合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案,细化量化考评标准,划定边界红线,提前通报“下”的条件、“下”的程序、“下”的标准,通过多维度、多渠道、多层次全面掌握干部现实表现,拒绝“凭感情”“凭印象”“凭经验”考察评价干部,要旗帜鲜明反对干部“和稀泥”, 当“东郭官”,坚持细准严实绘好干部“画像”,准确认定“谁该下”,规范“应下尽下”程序标准,让“下”的干部心服口服。
推动干部“能下”,从“放任自流”走向“打气鼓劲”。“宁用清白之人,不用有过之人”。有的地方受选人用人观念影响,对“下”的干部不够重视,复出门槛高,启动程序可操作性不强,容错纠错的范围有所局限,难免使“下”的干部感到被冷落、被孤立。为避免“下”的干部“破罐子破摔”“直接躺平”,组织人事部门应该因情施策、激励鼓劲,加强跟踪考察、强化回访教育、开展结对帮带,不仅要带上“望远镜”还要配上“显微镜”,通过在一线看、上门听、见面谈等方式,检验干部是否还有“衙门作风”“官僚习气”,看认错改错态度是否明显、考工作业绩成效是否突出、察群众认可度是否有所提高,通过多方面了解、记录,建好回访档案。对重新使用的干部,应该提前公示、详细说明,让干部重新使用“名正言顺”,减少和消除外部环境对 “下”的干部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帮助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奋发作为,让能上能下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作用、同频共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委组织部 刘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