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一书,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乡村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必须把准乡村人才培养的“方向盘”,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性、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立足“心中有数”,做到“管好”人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动摇,只有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才工作才是有根之木、有水之源。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大地上,既有能歌善舞的民间艺人,也有心灵手巧的民间巧匠,还有经验丰富的民间达人,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专家”与高精尖的“洋博士”相比,他们更熟悉乡土人情,覆盖领域更广,规模也更大。乡村人才管理要善于从脚下的泥土中发现“本土”人才,围绕传统技艺、农业生产、文化传承等方面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要建立多部门协同配合、协调共进的人才管理机制,疏通人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人才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更优的环境,打造出更富有价值的人才发展“沃土”。
立足“手有章法”,做到“育好”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成长犹如树苗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足够的养分、光照等条件,还需要能经受住风吹雨打,才可茁壮成长、成材成林。乡村人才凭借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熟能生巧的技艺绝活,常年活跃在基层生产一线,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受教育程度偏低。要走好乡村人才自主培育之路,必须突出需求导向,坚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注重学习铸才、实践砺才、竞争成才,充分发挥乡村人才在“三农”工作中主力军作用。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针对不同类型问题,科学设置不同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既组织好人才培养的理论学习,又提供实践锻炼舞台,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立足“能者居之”,做到“用好”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因此乡村人才精准使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人才没有放在合理合需的岗位上,没有发挥其所长的地方,以至于被“埋没”,造成的就是人才资源浪费。用好用活各类乡村人才,绝不能以“一把尺子量到底”和以“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为评价标准,要结合乡村人才特点,发现其长处、找到其优势,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激发其潜能、释放其才华。要在项目支持、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科技服务等关键环节给予乡村人才保障支持,确保人才在事业上有干头、干事上有劲头、干成事有盼头,从而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带动乡村全面发展。(贵州省镇远县都坪镇人民政府 洪加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