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推出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系列报道,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10年来赴31个省区市考察调研的足迹,彰显了大国领袖把坚实的脚步印刻在祖国大地、把为民深情镌刻在人民心中,行程万里、初心如磐的形象和风范。青年干部要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感悟永不退缩的“吃苦”精神,挑灯夜读的“勤学”精神,一心为民的“实干”精神,唱响时代振兴的“主旋律”。
追寻足迹,感悟“吃苦”精神。“人生自古多艰难,苦尽甘来终有日。”人生的道路会碰到大大小小的苦难,只有细心从“苦”中领悟,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甜”。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等“五关”的成长经历,体现了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充分诠释了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吃苦”精神。“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只有拥有“乐于吃苦”的劲头,才能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年干部要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吃苦”精神,敢于在苦中作乐,在“苦”中锤炼出真本事,真本领,敢于跳进“困难区”,不断淬炼自我,努力成为能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
追寻足迹,感悟“勤学”精神。“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读书不仅关系到个人自我的涵养,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当知青吃饭读书,放羊读书,把“勤学”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鸡蛋是个稀罕物,习近平总书记为了学习到心仪很久的《浮士德》,请了借书给他的知青吃了三顿蛋炒饭。习近平总书记以“口腹粮食”为小,以“精神粮食”为大,生动诠释了“勤学”精神。青年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学海无涯的不足感,扎实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拓宽各个知识领域的涉猎,避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追寻足迹,感悟“实干”精神。“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做了,才会有成功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报纸中看到两篇关于沼气的报道,就不惜到千里外的四川学习,并亲自检查原因,哪怕浑身弄得脏兮兮也在所不辞。从大家都不看好的沼气方案,到点火的那刻打散各种质疑,充分证明了“实干”是事实最好的辩手。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实干”精神。广大青年干部要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实干”精神,对群众关心的急难问题敢于作为,敢啃“硬骨头”,敢当“急先锋”,切实解决群众困难,淬炼出一身过硬的实干精神,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拥护。(福建省浦城县临江镇井栏村基层党群工作者 余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