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给全国思政课一线教师代表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在讲话中,习总书记旁征博引,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问题。思政课是为时代新人把好思想关、铸就红色魂的重要教育形式,只有上好“大思政课”,才能不断传播“正能量”,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出经风雨、见世面的昂扬人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选材要“大”,以历史引导立志。上好一堂思政课,课程内容是关键。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基础和根本。倘若内容空洞乏味,纵然口若悬河也难以触动人心。只有内容深沉沧桑,思政课的教育效果才会立竿见影。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筚路蓝缕,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现实的沧桑巨变足够给人以精神上的冲刷洗礼,足够烩成一桌原汁原味的“思政大餐”。“俱往矣”,回顾了最真实、最客观的历史后,才能够引导人才“望今朝”,立志为新时代的事业做出贡献,不断在实践中创造新的历史。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信念要“大”,用自信办好课堂。思政课切忌照本宣科,例行公事般的沉寂课堂只会让人心生厌恶。要想让思政课“活”起来,首先就需要主讲人自己“真”起来,对自己的叙述内容有着足够大的信念,对自己的讲授方式有着足够大的自信,否则一味机械的复述反而会使得历史材料流于表面。百年以来神州大地上的沧桑巨变,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认识经验,为办好思政“大课堂”提供了足够的自信。主讲人要有信念讲好思政课,关键问题不能含糊其辞,要用真实的内容、真诚的形式打动学生,为“思政大餐”不断“提色增香”。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怀要“大”,让实践增长智慧。“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应当成为思政课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倘若总在“悬浮化”的概念圈子里兜兜转转,并不能够助力人才形成新的认识见解,只有通过“接地气”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才能让人坚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作为尚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时代新人,不能用空口谈玄的“填鸭式”教学,而要在“一言一行皆可成说”的“沉浸式”教学中,让时代新人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树立“国之大者”的崇高情怀。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复兴靠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把关人才之“源”,必须善用“大思政课”,传播红色“正能量”,让人才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黄龙 四川省江油市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