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容易,活好难”,这句话强调不能把改革目标简单的定位为“活着”,更重要的是激发各项事业的发展源动力,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全面振兴稳健发展,然而当前产业规模小而散,社会公共服务不健全,文化重传承而不注重创新等问题都反映出当前发展缺少预见性、长远性,显而易见,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要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多领域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特色农业。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要素联动改革,发扬本地特色,如我乡火焰山花椒种植基地,辣椒+小米等种植生产模式,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释放沉淀资源,盘活农村可利用资源,找到了适合本地的发展道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多元素改革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坚持改革创新,聚力民生。提升民生服务品质,改善民生福祉,这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维护民众生活和谐的重要前提,如成昆铁路“小慢车”变身为“快递车”,将大凉山腹地的优质农产品输送全国各地,拓宽了当地居民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居民收入,这体现党和国家关注民生,重改革创新,还有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孤贫儿童志愿服务团队等都在捐款、捐物的同时引导他们走出大山,一览山外的世界,让孩子们参加科普活动,学习党史,组建“临时家庭”,通过言传身教改变他们,坚持改革创新使得民生服务更有“温度”。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复兴。文化的复兴,要保障好佳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要不断改良创新传播手段,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并赋予商业价值,延续文化绵长强动的发展势头。如近年来,在央视播出发视率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学习中华诗词文化为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与赏析,带动全民重温中国传统文化,感受诗词之美,传承古人的智慧,在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如此,传统文化在守正中改革创新实现持续发展。
基础铺路并非难事,长久稳健才是硬道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上,我们要坚持各项事业在改革创新的同时,同能够保证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助力,“中国号”这艘巨轮才会行稳致远。(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报京乡人民政府 赵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