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钟,薄雾还没散尽,高迎峰已经踩着露水走进了来远村。虽然五十多岁的人,膝盖上常年贴着膏药,却比常人更能扛得住。2021年春季,作为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组织委员,她服从组织安排下派到来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一、破局:从"骂声"里找出路
以前说起合盛堡的来远村,是全乡干部提起来就头疼的地方。村两委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年轻人宁愿背井离乡在外地漂泊打零工,也不愿回家种那几亩薄田。记得高迎峰到来远村上任那天,村口的老杨树下站着二、三十个闲散村民,有人斜楞着眼睛看她,有人抱着胳膊冷笑:"哼,乡镇里下来的女干部,我看你撑不过三个月!"
高迎峰没去理会这些刺耳的风凉话,给自己鼓足了劲头,说干就干。头一个月,她每天揣着个笔记本在村里转,东家门出,西家门进,一边询问,一边记录。饿了就啃口方便面,渴了就喝口矿泉水。村民苗老汉的羊啃了解大娘的菜苗,两家吵得差点动了手,高迎峰闻讯赶来,没批评谁,反倒蹲在菜地里帮着补种菜苗。听完高迎峰的耐心劝说,两家人火也没了,气也消了,最后各回各家了。像这样的“闲事”,高迎峰管了一件又一件。她发现村民不是不好说话,而是缺少有效沟通和村干部的真心付出。
这些年,来远村委面临的“班子老化、动力不足”的问题像“顽疾”一样困绕着村委的发展。怎么办?2021年换届后,村党支部书记高迎峰组建新的村委班子,带领新班子成员直面挑战,带头开展“交心谈话”行动,与村委干部深入交流,通过谈团结协作、讲党性修养,帮助大家摒弃“小我”思想,树立为民服务的“大我”情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不厌其烦的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村干部紧密团结起来,将以前的有情绪的党员干部转化成现在的得力干将。看来“两委”也不是不团结,而是缺少能拧成一股绳的带头人!对此,村委干部体会最深。矛盾解决了,关系理顺了,接下来,在组织的关怀下,班子成员进行科学分工,打破以往“二人台”工作模式,形成“三委”干部齐抓共管的全新局面。通过明确职责、细化任务,村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
二、治理: 以清廉文化浸润乡风
高迎峰深知,乡村要振兴不仅要外塑形象更要内修铸魂。为了深化清廉村居建设,在她的带领下来远村深挖本乡廉洁文化资源,将清廉思想、孝亲敬老文化融入村规民约。积极争取资金修建了崇学向善文化广场和孝道文化长廊,展示本村优秀党员、致富能手、以及现代版的二十四孝图等,以文化名人孝亲敬老的故事浸润村民心灵,以洁身自律、自强不息的思想引导村民和睦相处、崇学向善,近几年,来远村上榜的大学生、研究生逐年递增,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高迎峰还亲自带头做表率,通过转发朋友圈分享陪伴老年人的生活点滴,自掏腰包为孤寡老人洗澡、理发,以实际行动传递孝道温情。
踢鼓拉花是山西省朔州地区特有的秧歌剧种,以拳术、舞蹈为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于2013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节庆时分,踢鼓拉花秧歌文艺活动便热闹的上演了,活动地点鼓乐齐鸣,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据高迎峰介绍说,来远村原来就有一支组织完好、锣鼓服装齐全的踢鼓秧歌队,在周围十里八村都颇有名气。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老艺人的相继离散,这个队伍濒临消失解散的困境。高迎峰到来远村任职知道情况后,她积极联系村里和走散的老艺人,又是自费购买服装道具,又是修建活动场所,硬是把一支即将散架的非遗艺术团队重新组建起来了,而且每年元宵节在全乡文艺汇演时,来远村年年夺魁,让传统老艺术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高迎峰的真情带动下,来远村民风村风明显改善。她倡导村民“聘女不收彩礼”,摈弃了“聘女如卖女”的婚姻陋俗,劝导村民“升学不摆宴席”等文明新风。村民杨某在女儿大学毕业后主动退出低保,将名额让给更困难、更需要救助的人,成为“自强自立、向善向上”清廉村风的生动写照,民风村风一时风清气正、蔚然一新。
风清了,气正了,以后的工作干起来就顺手了。高迎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探索前行,积累工作经验,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矛盾解决在群众炕头,问题处理在田间地头,将问题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中,2024年,来远村被朔州市委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扎根: 让老村庄焕发新活力
早在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下乡镇考察调研时指出:“人民要注重学习科学技术,要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农业,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来远村位于山阴县合盛堡乡黄花梁腹地,浸润木瓜河,自然环境优美。最难得的是村里还保留有古韵焕然的文昌庙、乐楼两处文物古迹,青砖黛瓦,巍然挺立,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风非常淳朴。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文运、功名的重要神祇,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崇敬。其信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不仅象征着文运昌盛、智慧通达,更承载劝善修德、修身齐家的精神价值。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诞辰日,各地举行隆重祭典。来远村延续这一传统,每年举办庙会,外乡的学子和游客纷纷前来祈愿,寄托对学业与前途的美好期望。
经高迎峰多方努力申请,2025年春季,山西省文旅厅“点亮乡村”项目顺利落地来远村。来远村依托文昌庙和乐楼,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苦豆豆香包”手工加工业为支撑,深入挖掘文昌文化内涵,打造“文昌兴业,悦近来远”文旅项目,发展乡村文旅融合产业,通过建设文运祈福主题特色休闲乡村,来远村逐渐构建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样板。
2025年端午节,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来远村迎来了第一届“文昌祈福旅游节”。为了活动圆满举办成功,高迎峰带着村干部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在路两旁插满彩旗,架起了喜庆的彩虹门,还请邀了县里的晋剧大戏台来下乡表演,更有本村的踢鼓秧歌队激情参演。开幕当天,就来了上千名游客,周围十里八村的人们更是相继赶过来,人头攒动,把个会场挤的满满当当的。游客们抢着租赁唐装汉服拍照留影,村民们端出的油炸糕、野菜包子也被游客们抢购一空。
辛勤付出得到了丰厚回报。2025年,来远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以前的不足三千元增长到人均八千元。尤其是村里会做虎头鞋的王奶奶,今年在端午的旅游节上,把做好的虎头娃娃鞋摆到集市上,没想到一双鞋竟卖到一百多块钱,把王奶奶乐的整天合不拢嘴。
现在,来远村口的老杨树下,再也听不到抱怨声,取而代之的是游客的欢声笑语和村民们爽朗的谈笑声。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美丽的来远村,勾勒出温暖的轮廓。晚风拂面,飘来阵阵花香,高迎峰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劳作的村民和嬉戏的孩童,仿佛看到了来远村更加美好的明天。她知道,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挂在嘴上喊喊而已,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是用真心换真心干出来的。只要把根扎在这片土地上,把心留在群众中间,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干不成的事!(宗飞 高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