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下旬以来,都柳江的洪峰裹着泥沙冲向贵州省从江县丙梅街道,上游连日的大雨让整个丙梅街道笼罩在洪水的阴影下,沿河居民的处境尤其危急。韦锦明作为丙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这些天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从清晨到深夜,他的身影穿梭在暴雨和泥泞中,带领党员干部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守护群众生命的“红色堤坝”。
汛前的日夜准备
“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无备。”韦锦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22年6月18日的洪灾教训还历历在目,丙梅街道复杂的地势和老城区薄弱的防洪能力,让他始终不敢有丝毫懈怠。汛期来临前,他带着党员干部走遍辖区每个角落,5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条河道险段,以及青平渔村、三角井、俞家湾等3个低洼社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组织建立了“网格员+党员”包保机制,每名党员负责3到5户重点人群,确保责任到人。300多套防汛物资提前发放到街道和村(社区)干部手中,“智慧社区”平台的监控和应急广播也在重点区域安装到位。当县城被划分为5个洪区后,韦锦明把重心放在了地势最低洼的1号洪区,带着干部们一遍遍巡查,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隐患点。
6月24日,都柳江洪峰过境预警发布。韦锦明立刻启动应急预案,100多名街道和社区干部轮班值守。他想出“大喇叭+小喇叭”的双保险办法,社区大喇叭不停播放预警信息,党员干部则拿着小喇叭走街串巷,确保独居老人、留守儿童这些特殊群体都能收到消息。“有些群众觉得‘天天防汛不见洪’,有侥幸心理。”韦锦明说,那几天他带着党员挨家挨户上门,“敲开群众的门,更要敲开他们的心。”
到6月27日第二次洪峰来临前,辖区内10340户28592名群众全部转移,其中1号洪区就转移了1910户5472人。看着空荡荡的街道,韦锦明揉了揉熬红的眼睛,总算松了口气。
洪峰中的救援时刻
洪峰来了,水势汹汹。6月24日下午,大码头区域的洪水转眼间就漫到了拐角处房屋的一楼。韦锦明二话不说,带着党员突击队冲进雨里。齐膝深的积水中,他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房子没了可以重建,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嗓子喊哑了,他就用手势比画,用身体挡住汹涌的洪水,搀扶着老人往安全地带转移。
当听说有栋木房里住着1个老人和7个小孩时,他又转身往回冲。“当时水涨得太快,再晚一步就危险了。”韦锦明回忆说,等把老人和小孩全部安全带离,那两栋木房很快就被洪水吞没了。那天下午,仅在三角井社区,他就转移了40多名留守儿童和特殊人群。
1号洪区的俞家湾社区农贸市场和地下街情况同样危急。这里地势低洼,商户又多,很多人担心财产损失不愿离开。韦锦明带着社区书记一家家劝说。商户张大爷犹豫不决时,他当场拍板:“您的货物我们来搬,损失我们来评估!”这句话让张大爷吃了定心丸。最终,200多家商户、620人全部安全转移。
那些天,韦锦明的手机24小时开机,雨靴里灌满了泥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踩着泥泞巡查险情,在塌方路段指挥交通,在安置点协调物资发放,几乎没合过眼。“累是真累,但一想到群众都安全了,就觉得值了。”他笑着说。
泥泞中的重建身影
洪水退去,留下厚厚的淤泥。韦锦明顾不上休息,立刻带着400多名党员群众组成突击队,投入灾后重建。16台铲车、12台挖机、30台机动泵、4辆货车、2台切割机、4把油锯……各种设备齐上阵,他亲自在受灾最严重的老街指挥调度。铁锹铲不动的地方,他就带着干部们用手搬;手掌磨出了血泡,他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干。
“我是农村人,玩泥巴长大的,这点苦累算啥!”面对群众的关心,韦锦明总是这样说。在他的带动下,党员干部们干得热火朝天。两轮清淤工作都在72小时内完成,第二次洪峰后仅1天,老街的基本生活秩序就逐步恢复了。5000多份药品、食品等物资陆续发放到群众手中,电力、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在抓紧抢修。
在韦锦明的带领下,丙梅街道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抗洪期间,街道实现了连续两次洪峰“零伤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韦锦明说,看着党员干部们冲在一线,看着群众主动加入救援队伍,他真切感受到了“党群同心”的力量。
如今,洪水已经退去,但韦锦明和街道党员干部们筑起的“红色堤坝”仍在群众心中矗立。“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守护群众就是我们的责任。”韦锦明说。只要群众需要,他们就会一直守在那里,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