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里,年轻的杨学诚以生命为笔,在华中大地上书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他弃学从戎、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浴血奋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杨学诚同志虽已远去,但他所闪耀的“信念如炬”、“实干如犁”、“聚心如磁”的精神光芒,穿越时空,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了历久弥新的精神滋养和行动坐标。
淬炼“信念如炬”的政治品格,做对党忠诚的“擎旗手”。“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辈青年,岂能苟安?”杨学诚的选择,是信念力量的磅礴展现。面对民族危亡的复杂形势与未知艰险,他毅然中断学业,奔赴抗日前线,这份决绝源于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他坚信“只要抱定必死的决心,就没有打不赢的仗”,这种基于对党领导力和民族精神深刻认知的钢铁信念,支撑他在队伍初创缺人、缺枪、缺粮的绝境中始终乐观坚定:“困难是暂时的,只要信念不倒,队伍就散不了!”作为党员干部,首要的就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像杨学诚那样,以“信念之锚”稳住心神,不为噪音所扰、不为迷雾所惑。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对党忠诚的誓言转化为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娄山关”、“腊子口”前,必须拿出杨学诚般的必胜信念和斗争精神。
砥砺“实干如犁”的奋斗姿态,做担当作为的“实干家”。“抗日不是喊口号,要实打实拉起队伍、守住阵地。”杨学诚是卓越的实干家。他脱下学生装,深入乡村,挨家挨户动员群众,用最朴实的话语讲透“抗日保家”的道理;他手把手教农民组建武装、使用武器、布设岗哨;他带领队员开荒种地,自力更生解决粮秣困境。这份实干,闪耀着“因地制宜”的智慧:争取族长支持、优先解决群众温饱、帮老乡抢收修缮、精准打击日寇以提振信心。他深知,“群众不是不愿抗日,而是怕抗日不成反遭报复。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让他们看到希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员干部必须将“实”字贯穿工作始终,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不搞花架子,不玩虚把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像杨学诚解决“缺人缺枪缺粮”一样,敢于直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深层次矛盾、老大难问题,找准症结,拿出实招硬招,一锤接着一锤敲。既要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更要练就“量体裁衣、精准施策”的巧劲。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因时施策,确保各项工作部署精准落地、开花结果。群众工作尤其要用心用情用力,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赢得民心。
涵养“聚心如磁”的为民情怀,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抗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千千万万人的事。只有把大家的心聚到一起,才能形成排山倒海的力量。”杨学诚深谙团结奋斗的真谛。他将“凝聚人心”视为生命线,无论进步青年、爱国士绅还是观望乡邻,都一视同仁、真诚团结。他的“聚心之道”在于“以真心换真心”: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急难愁盼及时帮;尊重不同意见,耐心倾听疏导;赏罚分明,公平公正,让群众由衷感叹“跟着学诚干事,心里踏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要像杨学诚那样,“身”入基层、“心”到群众。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社区企业,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听真话、察实情、问民需。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社区服务、企业发展等各领域,当好“黏合剂”,用真诚的服务、公正的处事、无私的奉献赢得信任、汇聚共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