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绝非简单推举程序,而是关乎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稳固、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的“国之大者”。唯有以绣花功夫将前期工作做实、做精、做透,方能织就一张牢不可破的村级换届根基之网,为乡村振兴锻造坚实的“领头雁”方阵。
下好调研“先手棋”,精准勾勒“民意图谱”。换届如弈,首重布局。若不明民意、不察实情、不除隐患,下好“先手棋”便无从谈起。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需以“解剖麻雀”的细腻,通过深度访谈、分类座谈、数据分析,全面掌握现任班子运行质效、党员队伍结构活力、后备力量储备状况、村民核心诉求乃至矛盾焦点。尤其要紧盯那些“软弱涣散村”、“重点难点村”,精准识别宗族房头势力渗透、历史积怨、利益分配不均等潜在“火药桶”。在此基础上,“一村一策”方能精准施策——组建由乡镇主要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的攻坚专班,压实责任、明确时限,将调解化解、依法查处、限期整顿等举措落到实处。
拓宽视野“觅良驹”,严把入口“前置关”。“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破解“将少兵微”困局,关键在于广开贤路、严筛慎选。必须坚决打破地域、身份等隐性壁垒,眼睛向内“深挖”:从优秀现任干部、本土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等“土专家”中识别璞玉;眼光向外“广招”:打好“乡情牌”“政策牌”“事业牌”,吸引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的“新乡贤”回流参选、服务桑梓。然而聚才之后,更需守牢入口的“前置防线”。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等规定,设定突出政治标准、能力实绩、群众口碑的“正面清单”和明确涉黑涉恶等“负面清单”的“硬杠杠”。建立健全由组织部门主导、多部门协同的“政治扫描”机制,对意向人选和后备力量进行全方位“资格预筛”。
贯通监督“全链条”,净化生态“零容忍”。公正是换届的生命线。确保选举在阳光下运行,必须贯通监督“全链条”,以“零容忍”态势净化生态。要把纪律挺在前面:通过印发宣传册、播放警示教育片、专题学习、集体廉政谈话等形式,让“十严禁”等铁规铁纪入脑入心,营造“人人懂纪、人人守纪、人人督纪”的氛围。同时层层压实责任闭环:严格落实乡镇党委主体责任与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履行好“一岗双责”,通过签订承诺书将纪律压力传导至每个“神经末梢”。更要织密立体监督网:畅通电话、网络、信访等举报渠道,发挥老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担任风气监督员的作用。组织部门会同纪委监委组建专项督查组,紧盯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投票选举等关键节点,实施全过程嵌入式监督。对拉票贿选、干扰破坏等行为坚持露头就打、快查严办。(王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