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王市镇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聚焦“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目标,构建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多层次救助体系,用扎实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精准识别摸排,让救助“一个不落”。“多亏了镇里的摸排走访,及时给我家办理了低保,解了燃眉之急!”家住王市镇王营村的张大爷患有慢性病,儿子意外致残后家庭陷入困境,镇村干部在动态摸排中发现情况,迅速启动救助程序。为确保困难群众“应纳尽纳”,镇建立“大数据+”摸排机制,依托民政救助信息系统,整合医保、残联、乡村振兴等部门数据,对低保边缘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群体进行动态监测,精准识别潜在救助对象。同时,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逐户走访核查,2025年以来累计摸排困难群众800余户,新增纳入低保、特困供养对象106人。
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创新推出“三色预警”机制:对因病因灾等突发困难家庭标注“红色”,优先落实临时救助;对收入不稳定家庭标注“黄色”,开展定期回访;对低保边缘家庭标注“蓝色”,纳入重点监测。通过分级分类管理,确保救助资源精准滴灌,让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得到及时帮扶。
多元救助发力,为群众“雪中送炭”。在兜底保障上,严格落实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2024年累计发放低保金1282.3余万元、特困供养金233.5万元。同时,针对困难群众的多元需求,构建“1+N”专项救助体系:联合医保部门实施“医疗救助直通车”,2024年累计救助患病群众32余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35.5万元;联合教育部门开展“金秋助学”行动,确保“不因贫失学”;联合住建部门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为32户困难家庭修缮加固住房,让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多亏了临时救助金,帮我家渡过了难关!”村民李大姐的丈夫突发重病,高额医疗费让家庭陷入困境。镇民政办得知后,第一时间启动临时救助程序,3个工作日内将1万元救助金发放到位。2024年,全镇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10.1万元,惠及群众103余人次,成为困难群众的“及时雨”。
社会力量参与,让温暖“汇聚成河”。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搭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帮扶平台。成立“救急难”互助社,发动爱心企业、乡贤能人设立“助困基金”,2024年募集善款50余万元,用于帮扶困难家庭;联合志愿者协会开展“暖冬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衣物、食品和学习用品。此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邻里互助队”,组织党员干部、热心村民与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结对帮扶,提供代购代办、生活照料等服务,让“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在乡村传递。
在就业帮扶上,联合本地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困难群众就业,累计帮助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开展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12场,培训困难群众500余人次,提升其就业能力。“现在我在镇上的服装厂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脱贫户刘大哥高兴地说。
长效机制护航,让幸福“稳稳落地”。为确保救助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建立“阳光救助”机制,对救助对象认定、资金发放等全过程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对救助对象家庭情况进行复核,及时退出不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新的困难群体,实现救助对象有进有出、精准管理。同时,加强基层救助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通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王市镇,一张张救助网织就民生保障的坚实屏障,一项项暖心举措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深情厚意。从基本生活兜底到医疗、教育、就业全方位帮扶,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王市镇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未来,王市镇将继续完善救助体系,提升服务质效,让民生保障的底色更暖、成色更足。(赵国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