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群众发自肺腑的“逆耳言”,从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观察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丈量施政得失的“刻度尺”。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那些听起来“扎耳朵”的批评声,恰恰藏着最真实的民生痛点、最迫切的改进方向。
群众的“逆耳言”,往往是问题的“原声态”。相较于精心整理的汇报材料、修饰过的调研反馈,“家长里短的抱怨”“直截了当的不满”更接近生活的本真。菜市场占道经营的困扰、老旧小区电梯维修的拖延、社区服务时间与上班族错位的尴尬……这些“不好听”的诉求,本质上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期待,是公共服务的“未覆盖区”。执政者若习惯听“顺耳话”、只看“亮点面”,就会与真实需求“隔层纸”;唯有俯下身子听“逆耳言”,才能穿透表象看到治理的“薄弱点”。
“逆耳言”里更藏着施政的“改进密码”。群众的批评从不是为了否定一切,而是希望问题被正视、需求被回应。一句“政策宣传不到位”的抱怨,可能指向基层解读能力的短板;一声“办事流程太繁琐”的吐槽,可能暴露服务链条的冗余环节;甚至“干部下来调研总在会议室”的不满,也直指联系群众的作风问题。这些声音看似尖锐,实则是推动治理优化的“关键钥匙”——它提醒我们,政策制定要更接地气,执行落实要更有温度,服务供给要更精准对接需求。
善听“逆耳言”,更要善用“逆耳言”。从“被动听意见”到“主动找问题”,从“过滤负面信息”到“包容多元声音”,体现的是执政理念的升华。今天,我们强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仅要“应”,更要“应得准”;不仅要解决具体问题,更要通过个案反思制度漏洞。当“逆耳言”成为改进工作的“必选项”,当群众的“不满意”转化为治理的“突破点”,就能在“民声”与“政声”的同频共振中,画出最大同心圆。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群众的“逆耳言”里,藏着最深厚的执政智慧。愿更多干部以“闻过则喜”的胸襟、“见微知著”的敏锐,把“刺耳声”化作“清醒剂”,将“抱怨声”转为“奋进曲”,让治理始终与民心同频、与民生共振。(韩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