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传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
第一、我国国际传播更加关注破解“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我国国际传播着眼于中国在世界的大国责任,理念是针对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提出中国方案,与世界分享中国治理的经验。我国国际传播形成了以国家领导人为话语引领者、国家政策为中国叙事依托、主场外交为传播媒介的中国话语、中国叙事立体传播模式,以中国独具一格的历史视野和哲学关照,反映出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开放胸怀。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成为凝聚共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环节。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开创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史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近年来,我国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时,努力阐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事实;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情怀;宣传中国共产党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世界人民共同关切的宏大视野……塑造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国际形象。
第三、国际传播的全媒体格局已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全媒体传播已经是当今我国国际传播的现实,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中国国际传播的全媒体化提供了基础,中国国际传播把握了移动化、社交媒体化、视频化、智能化的趋势,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抓住国际传播关键,在大格局下有针对性地讲好小故事。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有意扭曲、不实信源、黑白滤镜,导致很多国外受众不了解中国。要了解、熟悉国际传播的规律、洞悉不同地区的话语特色,深谙现代媒体的传播技巧,做到驳斥有力,以理服人。
一方面,国际传播要在不同维度区分针对政府、社会、民众的传播,注重了解国际传播的渠道、熟知目的国的舆论取向、了解有重要影响的舆论领袖、实实在在了解目的国的对华关切,有针对性地以符合现代传播规律的手段做好国际传播。另一方面,注重“联结”与“沟通”,协同做好国际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使命,国际传播要注重实现与世界的“联结”与“沟通”。对内传播也会有对外传播的影响,但不能以对内传播的思路来进行国际传播。当今世界尤其要重视不同社会群体的话语影响。在气候问题及少数群体权益等问题中,社会群体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不弱于主权国家,甚至会影响西方国家的国内和国际政治,进而成为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中国国际传播也要注重借助社会组织拓展话语推广能力,讲好中国在推动社会变革、改善环境等议题中取得的成就,要善于通过社会组织推广相关话语。最后,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媒体矩阵。要了解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以新技术赋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抓住大数据、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国际传播带来的新机遇,采用多种传播形式,如多主体传播、智能传播、替代平台传播,体现标准化、智能化,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在形成合力的过程中,要避免以偏概全;要避免简单化和概念化的口水仗,提倡文明互鉴和人心相通;要讲道理、讲感情,大道理要通过小故事来讲述。通过提高知识话语和学术话语在全媒体传播中的内容质量,提升新闻供给在国际传播中的内容含量,切实提升国际话语主动权。(胡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