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展现出人民领袖一以贯之的深厚为民情怀、实干担当精神、务实工作作风。党员干部应将其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批主题教育“五个更加注重”的重要要求结合起来,借力“四下基层”深耕为民服务责任田、激发科学决策动力源、筑就乡村振兴新生力。
借力“四下基层”深入群众,深耕为民服务责任田。习近平到福建工作不久便在霞浦县主持第一个“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受理102名群众的问题86件,“当面锣对面鼓”地当场解决12件,其余要求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广大党员干部应走出办公室、机关门,建立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台账。树立为群众办事、为人民造福的政绩观,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以实际行动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现场办公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重要方法,习近平同志曾跋山涉水三进下党,现场协调解决公路水电问题,协调灾后重建问题。从“会场”到“现场”,从“机关”到“基层”,基层选调生应通过深入群众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为民服务责任田上精耕细作,将所驻村的“一亩三分地”打造成执政为民“新高地”。
借力“四下基层”做好调研,激发科学决策动力源。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坚持用走访了解民意、用脚步丈量民情,留下了“九进寿宁”、“七下晋江”等生动事迹,五次赴长汀调研,十一次到三明调研,通过调研总结出中国式县域现代化道路的“晋江经验”,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做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论断。选调生应利用两年驻村的宝贵契机,通过“四下基层”掌握全面、丰富、真实的一手材料,在调查研究中汇集民意民智。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写到:“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具有的无穷智慧是科学决策不竭的动力源泉。
借力“四下基层”锤炼本领,筑就乡村振兴新生力。新形势下基层矛盾复杂性、化解矛盾艰巨性空前。选调生从校门入机关,往往存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问题。“四下基层”实践要求恰好为基层选调生提供了锤炼本领、增强履职能力的实践路径。通过“四下基层”,在农村一线与群众干在一起、吃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在村情要素调研、国情调研报告撰写中,不断加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认识,将对党政策方针的理解与所驻村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走出区域特色发展道路。“四下基层”要做到下而有为,下必有为,“下基层”不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在真“下”中让党的声音落地生根,让调查研究取得实效,变群众“上访”为干部“问访”,变“会场端坐”为“直奔基层”。(程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