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深的牵挂,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倾注心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如今,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但防致贫返贫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坚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动摇,严格落实“四不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致贫返贫,搭好扶贫“铁”路,走好脱贫攻坚后半程。
铸就“铁骨铮铮”,做信念坚如铁的明白人。“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扶贫工作的方向不能变、力度不能减、能量不能弱,必须牢记不能只扶一时之贫,要明确摘掉帽子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尤其是当前正处于“外防输入、内防输出”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农业产业、人员就业、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一定冲击,防致贫返贫工作一刻都不能懈怠。作为基层干部,我们仍需在“摘帽”之后继续坚守岗位,必须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砥砺“铁杵成针”,做担当硬如铁的排头兵。摘帽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虽说“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问题解决了,但从根本上看,仍要解决如何将“输血”转化为“自我造血”的问题,因此,各项利民、便民举措和政策的倾斜不应该因为地区的“摘帽”而停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要把扶贫政策吃透,把政策磨成村里广播声中的振奋人心,把政策磨成入户宣传时的面面俱到,把政策磨成茶余饭后的精打细算,引导村民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因户施策,把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群众中、落实到最迫切需要的地方,真正把事做扎实、把问题解决好、让群众发展好。
笃行“铁面无私”,做作风实如铁的行动者。“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它是一场必须真刀真枪、常抓不懈的硬仗。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严守工作纪律,守住底线不迷失,忠于使命不踩线,坚决杜绝以权谋私、优亲厚友、与民争利等行为,要树牢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关联意识,做到齐心协力、形成共识、头脑清醒、共同推进。要做到“抓大而不放小”,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近期远期相结合、显绩隐绩“两手抓”、干部群众同发力。要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扎扎实实把支部建设好,切切实实把团结搞扎实,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将“坚如铁的信念、硬如铁的担当、实如铁的作风”贯穿于扶贫道路全程,让人民群众在生活富裕的道路上驰而不息。(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嵩口镇党委 郑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