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破的是官僚主义的枷锁,立的是为民服务的真章。唯有坚持破立并举、疏堵结合,才能真正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投入到“急难愁盼”解决中去。
以“破旧”清障碍,用“立新”筑根基。基层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情民意的“晴雨表”。解题之钥在于双管齐下:从简单压缩会议文件升级为重构治理逻辑,建立以群众获得感为标尺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行例如并会议、并考核、并报表、并督查,优流程、优服务、优机制的“四并三优化”措施。同时,在理想信念上,推动干部从“对上负责”转向“对下负责”,多些“解剖麻雀”的“真调研”,少些“蜻蜓点水”的“假动作”。
以“表态”明方向,用“作为”验成效。改革成效不能停留在“口号响亮”,而要通过制度重构实现治理效能的“乘法效应”。需重点厘清三个“不能等同”:“减负”不能等同“减责”、“放权”不能等同“放任”、“转型”不能等同“降标”。一是构建“三位一体”责任体系:权力清单划定履职红线,任务清单明确工作靶向,服务清单亮出承诺事项。二是创新“双驱动”激励机制:一方面建立“实绩银行”,将群众口碑、问题解决率等软指标量化为硬通货;另一方面试行“创新保险”,对非主观失误实行“容错备案”,让干部在“试错权”保障下敢闯敢试。三是打造“数字治理”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报表自动生成、数据交叉验证,推动“一次采集、多方共享”,让科技赋能代替人工重复劳动。
以“守成”稳底盘,用“创新”开新局。基层改革的终极检验,既要反映在干部摘下“面具”后的如释重负,更要彰显于群众绽开笑颜的满意度。要坚决摒弃“空转式”内耗,杜绝“复印机式”落实,用惠民实效置换形式主义,推动工作导向从“过程留痕”向“结果留印”转变,彻底扭转“材料政绩”的导向,将“会议频次”转化为“办事效率”,实现“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相融合,以“坐不住、等不起”的危机感促转型,真正让改革春风化作滋润民心的细雨,在新时代的基层沃土上培育出枝繁叶茂的幸福果实。(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