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党员干部需以“冷板凳”精神为指引,学会忍耐寂寞,坚守清贫,安坐冷板凳。如此,方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坚强脊梁。
把“冷板凳”当作修炼初心的道场。基层工作往往平淡无奇,但正是这种常态,锤炼着党员干部的心性。正如法医学家吴梅筠近70年扎根实验室,将“冷板凳”坐成了科研高地;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22年扎根基层,走遍全省4149个村庄,用脚步丈量初心。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证明了寂寞不是无为的借口,而是厚积薄发的沃土。党员干部只有甘愿做“笨功夫”,才能在平凡中成就非凡。
把“冷板凳”当作坚守底线的试金石。清贫是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清代名相陈廷敬提出“清贫耐得始求官”,其家族六代为官无一人贪腐,印证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智慧。历史与现实反复警示我们,党员干部若为名利所困,终将“遗金满籝常作灾”。孔繁森将工资用于资助孤儿,临终仅剩几元钱;焦裕禄睡衣补丁73处,却把全部精力献给兰考。他们用清贫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度。
把“冷板凳”当作锻造本领的熔炉。成就事业必然要经历“冷板凳”的磨砺。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屠呦呦历经190次失败提取青蒿素,他们用“冷板凳”精神突破了科技封锁。基层干部更需以“冷板凳”为磨刀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党员干部只有摒弃急功近利,才能在基层“冷门”中破局突围,将“冷岗位”变为“热效益”。
新时代呼唤更多“冷板凳”上的耕耘者:以寂寞为养分,以清贫为盾牌,以坚守为勋章,在平凡中铸就不凡,用一生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誓言,变“冷板凳”为“热担当”。(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