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芳菲,萱草生香。当“母亲节”的温情流淌于大街小巷,这份跨越血缘的情感共鸣,早已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人民至上”的生动注脚。从“慈母手中线”的个体叙事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集体誓言,母亲节不仅是对生命之源的礼赞,更是对初心使命的叩问、对家国情怀的淬炼。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母爱精神为镜,在传承与创新中校准价值坐标,让“母亲节”的温暖力量激荡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以母爱精神滋养初心,厚植“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母亲节的精神内核,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如同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便将“人民”二字镌刻于旗帜之上。从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疫情防控“生命至上”的坚定抉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处处闪耀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之心。这份情怀,是“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牵挂,是“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担当,更是“万家灯火总关情”的深沉大爱。党员干部当以母爱为镜,常思“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基层治理中倾听“家长里短”,在乡村振兴中破解“急难愁盼”,在民生工程中传递“政策温度”,将母亲的“唠叨”化作“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唯有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方能以“润物细无声”的细腻,书写新时代党群关系的鱼水新篇。
以家风建设涵养政德,铸就“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母亲节的文化基因里,蕴藏着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的治理智慧。“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到焦裕禄“带头艰苦”的家训,优良家风始终是党员干部抵御“四风”侵蚀的精神铠甲。母亲手中的“戒尺”,既丈量着子女的成长轨迹,更标注着共产党人“修身齐家”的道德标高。新时代家风建设,需要以“严管厚爱”诠释家国大义。党员干部既要以“清廉如水”的操守守好“前门”,更要以“铁面无私”的清醒管好“后门”,让“枕边风”化作“清风正气”。当“廉洁齐家”从道德自觉升华为制度约束,当“家庭助廉”从个体实践扩展为社会共识,母亲节的精神内涵便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焕发新机。
以奋斗基因赓续血脉,激扬“强国有我”的时代担当。母亲节的现实意义,在于将“舐犊情深”转化为“许党报国”的行动自觉。从革命年代“母子皆英雄”的红色家书,到抗疫战场上“舍小家为大家”的逆行背影,母爱精神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这种精神,是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时母亲的默默守望,是张桂梅扎根深山时“妈妈般的校长”的执着坚守,更是千万基层干部“以乡为家”的无声奉献。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起点,党员干部要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将母亲的“牵挂”化作“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动能。在科技创新中勇攀高峰,在改革攻坚中敢涉险滩,在乡村振兴中深耕沃土,让“强国复兴有我”的誓言在母亲欣慰的目光中绽放光华。(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