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小荷露尖、蓓蕾初绽的千万青少年是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唯物主义指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青少年时期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教会他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显得十分重要。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直接清楚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突出党建引领,确保思政课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祖国未来的“花朵”孕育不仅仅需要“园丁”们的辛勤浇灌,还需要“先锋队”的保驾护航。党员干部要主动化身“思政先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入社区、带进学校、带回家庭,点燃青少年思政“火苗”。基层党组织要把青少年思政教育纳入党建工作,加快打造“近邻党建中心”,完善社区思政基础“软设施”,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区思政活动,利用“小书屋”“小海报”“小讲台”等方式,让青少年在节假日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引导,在活动中润物无声地给青少年传播知识、传播美德,引导青少年积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立德成才点亮“探照灯”。
强化爱国熏陶,确保思政课初心使命。尽管时光荏苒,但是每当站在“在闽中红色岁月里”大型青铜群雕面前,思绪仿佛被拉回了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一组雕塑,是一段历史时空的缩影,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闽中革命的风云变幻,诉说着革命先辈的爱国豪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上好思政课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是为了能够教育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接班人。要积极利用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方式,夯实思政教育初心使命。正值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让青少年们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业不断贡献力量。
树牢师德驱动,确保思政课知行合一。如果把思政课比喻为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的一棵树,党建引领让这棵树的枝干长的更壮,爱国熏陶让这棵树的根系扎的更深,师德驱动就一定是去除侧芽,让树苗利用“顶端优势”长得更高更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师德正,才能学风正,师德驱动思政教育是确保“培养什么人”的前提和基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作为青少年的“灵魂工程师”,教师们能否做到“知行合一”影响着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教师们要将师德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于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习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才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扛起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的神圣责任,不断培养出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奋进少年。(傅舒昱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