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31年至1945年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中华民族以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换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从“九一八”事变的烽火到卢沟桥的枪声,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先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必胜信念。这段历史,是永载史册的伟大丰碑,更是激励吾辈自强的精神源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当铭记历史、传承薪火、砥砺前行。
铭记历史,赘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十四年浴血抗战的血与火背后,是930余座城市先后被占,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在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用血肉筑就新的长城,奏响了气壮山河的抗击侵略的英雄凯歌。八十年沧桑巨变,作为生逢伟大时代的青年基层干部,爱国情怀不能停留在 “感动”,而要转化为 “在其位谋其政” 的担当,体现在基层治理、为民服务、乡村振兴等具体工作中。以 “解民忧” 诠释 “匹夫之责”,基层是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基层干部的 “责任场”。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天下“大事”奋斗,今天的基层干部,解决好群众的 “小事”,就是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最直接的诠释。
传承薪火,发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抗日战士“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呐喊,到革命先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这些历史记忆不是“过去式”,而是青年干部的“精神教科书”。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在历史认知中筑牢精神根基,让气节“入脑入心”。主动“沉浸式”学习,走出办公室,到本地革命旧址、红色纪念馆实地研学,通过触摸历史遗迹、聆听烈士故事,直观感受“气节”背后的精神力量;在基层实践中锤炼行动自觉,让气节“落地生根”。面对基层的“老大难”问题,要学习先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用“钉钉子”精神打破僵局。面临“微腐败”的诱惑时,要坚守底线,在“糖衣炮弹”面前保持清醒,守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这就是对“宁死不屈”最朴素的践行。
砥砺前行,坚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必胜信念。“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令人发指的屠杀,中国军民始终大义凛然、顽强斗争,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也要坚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在“艰难困苦”中践行“玉汝于成”,以“抗日式动员”凝聚群众力量,破解“单打独斗”困局。一方面,沉下去“知民情”,筑牢凝聚基础。扑下身子,通过“板凳座谈会”方式,走进群众家中,收集群众诉求,建立“需求清单”。另一方面,搭平台“聚民智”,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激活“自治力量”,发挥老党员、乡贤带头作用,成立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以“持久战准备”对待工作任务,锤炼“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基层工作中,许多事需要“潜绩”而非“显绩”。比如生态治理,面对秸秆焚烧反复出现、污水排放屡禁不止等问题,需学“持久战”思维,从“建垃圾站、修污水处理池”等基础工程做起,久久为功。
回望烽火岁月,抗战精神是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工作者,我们当以史为炬照亮前行之路,扎根基层土壤躬身力行,在平凡的岗位扛起不平凡的使命,让抗战精神的薪火在为民奉献中生生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王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