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不在华丽的报表里,也不在空洞的承诺中,而在一件件实事的办理里,在一个个难题的破解中。唯有以“实”字为魂、以“干”字为要,方能在城乡大地间绘就经得起检验的民生新图景。
实干之笔,要落准在群众的“急难愁盼”上。民生工作最怕“想当然”,唯有俯下身子听民意,才能找准落笔点。李强总理说过,“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见的全是办法。”。民生改善项目中,不是简单完成进度,而是通过“田埂会”“板凳会”等形式摸清村民具体诉求,让工程项目贴着群众需求走;乡村振兴路上,不是盲目照搬经验,而是走遍田间地头算清“特色账”“长效账”,让产业项目真正能富农;社区服务里,不是守着“朝九晚五”的刻板流程,而是针对双职工家庭、独居老人等群体推出“延时服务”“上门代办”,让便利真正触手可及。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核心就一条: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工作的出发点。广大党员干部少些“想当然”的安排,多些“蹲下身子”的倾听;少些“应付检查”的表面功夫,多些“一抓到底”的韧劲。把“群众呼声”当坐标,实干才有方向,民生画卷的每一笔才会落在心坎上。
实干之笔,要着力在“啃硬骨头”的韧劲上。民生领域的难点、堵点,往往是多年积累的“硬骨头”,既需要“逢山开路”的勇气,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医保关乎家家户户“钱袋子”和“健康账”的好政策,但是医保政策的“专业术语”和“流程门槛”却让村民看的云里雾里。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拿起“话筒”,化身医保政策“宣讲员”。用“土话”拆解“天书”,让政策听得懂,让村民心里的“问号”变成“感叹号”;用“跑腿”破“梗阻”,让服务能落地,做好村民报销手续的“代办员”,让政策从“纸上”走到“账上”,更走进群众“心上”。众多像医保收缴、报销这样基层问题的解决,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一锤接着一锤敲”。拒绝“花架子”,不搞“半拉子工程”,以“钉钉子”精神把每一项民生承诺兑现成实景,才能让民生画卷的线条足够坚实,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实干之笔,要创新在“提质增效”的突破上。随着群众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民生工作也得跟上时代步伐。广大党员干部要意识到实干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以创新思维破解效率瓶颈,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提质”获得感。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打破服务壁垒,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变成常态;用“群众参与”破解“干部单干”,激活内生动力,让乡村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变为“大家干、一起管”;用“精准服务”替代“大水漫灌”,聚焦群众急需,做好“定制化服务”: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安排村医上门;在社区办起“四点半课堂”,组织志愿者辅导作业;提前收集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材料,主动对接学校协调学位等,“靶向发力”让服务精准对接群众“心头事”。这些创新实践,不是脱离实际的“炫技”,而是基于群众需求的“提质”,让实干的笔触更精准、更高效,让民生画卷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基层的天地,是实干者的舞台;民生的画卷,需实干者来描绘。当每一名基层工作者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脚步扎在田间地头、把汗水洒在街头巷尾,这卷民生新画卷定能越绘越精彩,让群众在每一个细节里,都能读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内涵。(叶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