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总书记这一句平实而深刻的话语,精准道破了基层工作的力量源泉与价值真谛。基层如广袤厚重的大地,干部则如寻求生机的树木根系——只有深扎于这片热土之中,汲取地气、承接雨露,方能破土而出,最终长成参天栋梁,撑起一方天空。这向下扎根的深度,决定着向上生长的无限高度与蓬勃韧性。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在规律,更是事业发展的永恒法则。
深扎泥土,是基层干部感悟民生脉搏、坚守初心之本,需以血肉相融的情怀贴近大地。“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最灵敏的探针。若干部浮于表面、足不沾泥,则如隔纱观景、雾里看花,难以触及真实的社会肌理与民生温度。“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总书记的提醒振聋发聩。干部唯有真正俯下身去,在田间地头的行走里,在街头巷陌的交谈中,在家长里短的倾听间,才能体察到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百味,理解群众柴米油盐的焦虑、衣食住行的期盼。这种扎根,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贴近,更是情感上的血肉相融,是行动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自觉担当。当干部将心沉入群众之中,如种子融入沃土,平凡琐碎便自有其动人力量——这用脚步丈量出的血肉深情,正是我们执政根基最牢固、最珍贵的粘合剂。
能力提升,须在基层实践的熔炉中百炼成钢,需以攻坚克难的意志锤炼真金。总书记曾以“墩墩苗”形象比喻青年干部的成长之道,基层正是那磨砺筋骨、淬炼本领的“墩苗田”与“大熔炉”。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复杂矛盾如错综根系缠绕,改革难题如坚硬磐石横亘,正是干部锤炼“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能力的绝佳道场。“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若只满足于“文山会海”、“公文流转”,终将如温室花朵,经不起风雨考验。惟有“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在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的“火线”上,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中,在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具体而微的实践里,才能练就“乱云飞渡仍从容”的真功夫、硬本领。基层实践以其特有的复杂性和生动性,迫使干部不断学习群众工作方法、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增强改革攻坚智慧。这片熔炉锻造的,是能扛重活、打硬仗的精钢,是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真金。
作风锤炼,系于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鱼水情深,需以“我将无我”的境界滋养本源。作风是干部的生命线,其纯洁与否,在基层这方检验党群干群关系的“试金石”上,经受着最直接、最严苛的考验。“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若干部“官气”日盛,脱离群众,则如同鱼儿离水,终将涸竭而亡。基层干部须时刻以“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自省,自觉摒弃“衙门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真正在“同坐一条板凳”的促膝长谈中倾听民声,在“汗珠子摔八瓣”的共同劳动中体味艰辛,在“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同甘共苦中维系血脉纽带。当干部的作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泽被百姓心田,党的执政根基便如磐石般不可动摇。这用汗水浇灌、用真情守护的鱼水深情,其坚韧与醇厚,胜过一切华丽的辞藻与空洞的口号。
制度保障,成于激励扎根、崇尚实干的鲜明导向,需以科学机制涵养源头活水。要让向下扎根蔚然成风、行稳致远,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制度支撑与鲜明有力的用人导向。“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总书记的指示为干部扎根基层指明了制度路径。组织部门需进一步健全完善鼓励干部下沉基层、服务一线的长效机制,优化考核评价体系,让那些真正沉得下、待得住、干得好的干部“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要畅通基层干部成长晋升的通道,破除“天花板”效应,让基层真正成为干部向往的“墩苗田”而非“终点站”。同时,要坚决整治“痕迹主义”,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把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构建起“干部往下走、待遇往上升、人才往回流”的良性循环机制,方能涵养基层沃土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根系越发达,树木越挺拔。当无数基层干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向下扎根,国家治理的参天大树方能枝繁叶茂、荫蔽四方。基层干部每一次俯身倾听的耐心,每一点务实担当的作为,都在无声地夯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巍峨根基。那向下扎入泥土的深度,终将丈量我们向上生长、迈向民族复兴的无限高度,让大地深处那深情的脉搏,在时代洪流中跳动不息,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