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的刻度不仅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荣光,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们注入着穿越风雨的精神力量。
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底色。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到佟麟阁“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种深植于血脉的爱国精神,在今天依然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面对科技封锁,科研工作者以“卡脖子”清单为战表,日夜攻关核心技术;面对灾害险情,子弟兵逆行冲锋的身影,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当代注解。爱国从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当下每一个人立足岗位的坚守与奋进。
团结奋斗是抗战精神的力量源泉。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军民同心,形成“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壮阔局面。这种打破党派、阶级、地域界限的团结,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脱贫攻坚中,全国上下 “拧成一股绳”,近300万驻村干部扎根乡村;抗击疫情时,14亿人自觉配合防控,诠释了 “众志成城” 的现代意义。历史证明,当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洪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自强不息是抗战精神的永恒追求。从“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教训,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自觉行动,中华民族始终在磨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敌机轰炸下弦歌不辍,为国家保存文脉火种;今天,“嫦娥”探月、“天问”落火、高铁奔驰,续写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这种不服输、不止步的精神,正是我们在百年变局中把握主动的底气所在。
80年沧桑巨变,抗战精神早已超越了历史范畴,成为激励民族前行的精神密码。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种子深植人心;缅怀先烈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在复兴之路上步履更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抗战精神为火炬,在爱国中坚定信念,在团结中凝聚力量,在奋斗中开创未来。这才是对80年前那场胜利最好的纪念,更是对无数先烈最好的告慰。(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