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松绑不松劲 减负更赋能

2025-05-26 16:35:47 | 来源: 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人民政府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毛细血管”,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更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减负绝非简单“做减法”,而是要在破除思想桎梏、重构治理逻辑中实现“轻装上阵”与“担当作为”的辩证统一。

祛思想沉疴,挤干“泡沫水分”。基层减负之困,首在破除“路径依赖”的思维枷锁。当“台账留痕”异化为“免责工具”,“层层加码”演变成“政治正确”,形式主义的“隐性基因”便悄然渗透。根治顽疾,需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将“挤水分”作为减负首要标准,建立“负面清单”划清职责边界;推行“逆向考核”机制,用群众满意度置换材料厚度,让“唯上思维”让位于“唯实导向”。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践诠释,更是对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回应。探索“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对转嫁基层的“甩锅式问责”亮红牌;建立“智能监管平台”,用数据流穿透文山会海,让“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无处遁形。当“减负共识”转化为“制度铁律”,基层治理方能跳出“越减越负”的怪圈。

耕机制沃土,激活“内生动力”。减负的本质是治理逻辑的重构。若只停留于“砍报表”“压会议”的表层手术,终将陷入“春风吹又生”的循环。近年来,“首问负责制”“吹哨报到”等创新实践,将“权责倒挂”扭转为“双向奔赴”,但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治理生态的重塑:推行“项目揭榜制”,让基层自主申报攻坚课题,变“被动填表”为“主动解题”;构建“容错纠错+激励保障”双轨机制,既为“洗碗者”撑腰,又给“拓荒者”搭台。这种“松绑”与“赋能”的共振,方能点燃干部“闯创干”的引擎。打造“民情直报系统”,用AI算法自动抓取高频诉求,替代人工填表报数;建设“智能辅助决策平台”,以数据建模替代重复调研,让干部从“表哥表姐”转型为“治理创客”。当“数字赋能”与“制度革新”双轮驱动,减负便从“物理变化”升华为“化学反应”。

固文化根基,筑牢“长效堤坝”。减负的终极价值在于文化重塑。当“痕迹崇拜”让位于“实绩为王”,“追责焦虑”转化为“担当自觉”,减负才能真正沉淀为治理文明的底色。需以“一线工作法”重构价值坐标,推动干部走出会议室、扎进田埂里,用“泥土味”置换“官僚气”;通过“作风评议进万家”活动,让群众成为减负成效的“阅卷人”,倒逼“盆景式调研”转向“蹲点式解题”。将“浦江经验”“枫桥经验”等基层智慧升华为制度教材,用“田间课堂”替代“文件传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减出来的时间”转化为“办实事的热度”,让减负成果既见于台账清零,更显于民心温暖。当“干部敢为”与“群众认可”形成良性互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根基必将坚如磐石。(汪恒)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