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土特产”三字经,念活乡村振兴大文章

2025-07-27 09:40:45 | 来源: 中共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委组织部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念好“土特产”三字经。从“土”资源到“特”品牌,再到“产”业链,三者蕴含乡村振兴深层逻辑,需精准发力、系统推进。

立足“土”资源,深挖乡土价值。乡村的生态与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黑龙江五常大米、山西老陈醋等物产,既是自然馈赠,更是乡愁载体与文化符号。但不少地区仅将“土”视为初级农产品,忽视其文化附加值。若能像传统村落那样,将古法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手工艺品,既能保留文化根脉,又能打开市场。因此,挖掘“土”的价值,要跳出单一生产思维,对接生态资源、文化IP与市场需求,让“土”成为差异化竞争力。

突出“特”优势,破解同质化困局。当前农产品市场的最大痛点是同质化竞争,盲目跟风导致“果贱伤农”“菜贵伤民”。破解之法在于找准“特”的定位:立足本地资源,规避重复竞争。盱眙龙虾靠标准化养殖和品牌运营成百亿产业,柳州螺蛳粉以工业化思维和网红营销成爆款,它们均抓住产品特性,借科技、标准与文化实现从“特产”到“品牌”的跨越。乡村需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中找准赛道,让“特”成为产业突围利器。

形成“产”集群,延伸价值链红利。乡村振兴不能止步于“卖原料”,要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收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牦牛产业,从卖肉拓展到旅游体验、认养经济,价值翻倍,这正是“接二连三”的融合模式,也是“产”的核心——通过一二三产联动构建多元业态。浙江安吉“白茶+旅游+民宿”、陕西袁家村“小吃+文化+电商”等模式证明,加工、物流、文旅协同发展,“土特产”才能成富民产业。政府需引导要素向产业链薄弱环节倾斜,让农民既“种得好”,更“赚得多”。

从“土”中挖文化,在“特”上筑优势,于“产”里建生态,“土特产”三字经正书写乡村振兴篇章。唯有因地制宜、久久为功,才能让“小特产”长成“大产业”,托举农业强国未来,让农民收获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王潇冉)

责任编辑:王忠厚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