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以“小”命“满”的节点,既是夏熟作物灌浆初盈的自然启示,也是中华文明“满而不溢”的哲学缩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当下,唯有以“未满”校准发展刻度、以“留白”激活创新势能、以“韧性”抵御风险挑战,方能在这“将满未满”的时代画卷中,书写属于奋斗者的圆满篇章。
破“盈满之执”,立发展“可持续”之维。小满之“满”,非终点而是起点。农谚云“小满不满,干断田坎”,道出“未满”背后留白的智慧。当前,部分地方追求“数字圆满”“政绩饱和”,导致资源透支、生态失衡。破解此困,需以节气思维重构发展逻辑。建立“生态承载力清单”,将土地、水源、能耗等要素量化成“灌浆红线”,让“留白”成为规划必修课。推行“动态评估机制”,以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等指标替代单一GDP考核,倒逼发展从“竭泽而渔”转向“细水长流”。这种“七分饱”的节制哲学,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更是对高质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当“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替代“寅吃卯粮”的短视思维,当“种子基金”“生态银行”等制度创新激活沉睡资源,发展便从“冲刺跑”转向“接力赛”。这种“未满”中的从容,恰是可持续发展的底气。
融“传统之智”,铸治理“韧性”之基。小满三候蕴含着治理韧性的密码。苦菜秀时感知民生冷暖,靡草死后洞察矛盾萌芽,麦秋至时锤炼应急本领。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治理者既要用“云端大脑”捕捉风险信号,更需传承“脚踩泥土”的质朴——保留“院落夜话”的共商机制,让算法与乡音共鸣。构建“阴阳平衡”的响应体系,既借卫星遥感监测江河水位,又以“土专家”经验校准预警模型。这种“顶天立地”的治理范式,既守住了“枫桥经验”的群众根基,又插上了“数字孪生”的技术翅膀。韧性的升华在于文化浸润。通过重塑乡规民约、培育“未满”共识,让“适度原则”从政策要求升华为集体自觉。当“红白理事会”遏制攀比之风,“生态积分制”引导绿色生产,传统智慧便在现代治理中焕发新生。这种“润物无声”的教化之力,正是中国式治理最深厚的底蕴。
乘“时代之势”,绘奋斗“进取”之卷。小满节气无“大满”,恰如人生永在攀登路。新时代是奋斗者的舞台,但“内卷式拼搏”“透支型冲锋”却让部分干部陷入“开到荼蘼”的疲惫。破此迷思,需建立“张弛有度”的激励机制。推行“错峰休假”“强制疗养”,为身心保留“灌浆期”。设立“容错纠错”边界清单,让创新者轻装上阵。更需以“未满”思维点燃进取之火,构建“终身学习云平台”,用个性化课程填补能力缺口;实施“墩苗历练计划”,让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接受“风雨灌浆”。当5G基站与古村落共生、无人机与耕牛同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激荡出“未满”的张力。这种“永远在路上”的进取姿态,既是对“小满精神”的时代诠释,更是民族复兴征程上最澎湃的脉搏。(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