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党治国,贵在立心,重在力行。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金色名片,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关键之举。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全体党员干部要以抓铁有痕的劲头、靶向施策的精准、制度固本的思维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以“抓铁有痕”的劲头,破除沉疴积弊,彰显政治定力。从“月饼禁令”掀起遏制“节日腐败”的浪潮,到“一杯清茶办会议”重塑政务新风;从“车轮上的腐败”整治推动公车标识化管理,到“天价烟酒”退出公务接待清单……这些变化印证了“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治理智慧。当前,作风建设已进入“深水区”,必须警惕“疲劳综合征”,对违规吃喝转入隐蔽会所、电子红包代替实物礼卡等隐形变异问题要保持高压态势。只有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执着反复抓、抓反复,才能防止“四风”问题死灰复燃,让清风正气持续充盈。
以“靶向施策”的精准,破除形式主义,释放实干动能。形式主义是阻碍政策落地的“软钉子”。当“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干部困于“点赞转发”,当“过度留痕”消耗基层干事热情,当“层层加码”扭曲政策初衷,作风建设必须拿起“手术刀”精准施治。某地将32个部门微信群整合为1个政务平台,让干部从“群里吼”回到“实地走”;某市建立“负面清单”为督查考核“瘦身”,把报表台账压缩60%……整治形式主义不能“一刀切”,必须像中医辨证施治般找准“病根”。既要运用大数据识别“文山会海”新形态,也要完善干部考核“指挥棒”,更需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作秀式调研”“盆景式工程”无所遁形。
以“制度固本”的思维,破除官僚主义,筑牢执政根基。作风建设“抓常”靠教育,“抓长”靠制度。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构建长效机制,到公务接待“禁酒令”写入纪律条例;从领导干部插手干预事项记录制度筑牢“防火墙”,到“一案双查”压实主体责任……制度创新始终与作风建设同频共振。当前,更需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把实践成果上升为制度规范。当权力监督的笼子织密扎牢,制度的“牙齿”真正咬合,作风建设就能从“量变”迈向“质变”。(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