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改变世界。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坐标上,劳动已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劳动价值镌刻在治国理政的基因里,在马克思“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中汲取真理力量,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实践中淬炼初心使命,让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劳动基因熔铸复兴伟力。从良渚先民驯化稻作到都江堰工程惊艳世界,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史本质上是一部劳动进化史。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培育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基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锻造出“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的实干品格。这种跨越时空的劳动基因,构成了新时代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疫苗。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劳动领域得到最生动诠释。当浙江“千万工程”重塑乡村肌理,当港珠澳大桥创造“沉管奇迹”,当航天团队实现“北斗”组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创造,更是制度优势转化为劳动效能的实践范本。这种转化机制,正是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密钥。数字化浪潮重塑劳动形态,但劳动本质始终未变。5G基站建设者攀爬的铁塔、芯片工程师调试的晶圆、农业无人机操控员管理的田畴,都在诠释着“劳动方式迭代,创造本质永恒”的深刻命题。新时代劳动价值坐标系中,体力与脑力、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正在形成共振效应。
制度创新激活劳动密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写入治国方略,构建起劳动价值实现的政策闭环。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到“技能中国行动”,制度创新正在打通“技高者多得”的分配通道,重塑“劳动光荣”的社会认知。新型举国体制在劳动场域展现独特优势。重大科技工程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国企改革建立“揭榜攻坚”制度,这些创新实践将个人劳动价值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当科研人员从论文评价转向成果转化,当技术工人从简单重复走向创新创造,劳动价值坐标系发生根本性位移。共同富裕目标牵引劳动形态升级。浙江“扩中提低”行动计划、第三次分配制度设计,正在构建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讲公平、三次分配促共富的劳动价值实现体系。这种制度安排,使劳动者既能共享发展成果,又能持续提升劳动品质。
精神火炬照亮奋进征程。劳动精神在代际传承中永葆生机。90后“北斗”工程师用代码续写航天传奇,00后“非遗”传承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这些青春身影印证着劳动精神的代际传递。当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当“劳动最光荣”成为社会共识,民族复兴接续奋斗有了最坚实的人力储备。工匠精神正在重构中国制造基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催生大批“隐形冠军”,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孵化出众多核心技术。这种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正在将“中国制造”推向“精品制造”新高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质量支撑。劳动伦理在数字时代面临重构考验。当平台经济重塑劳动关系,当人工智能介入生产过程,更需要坚守劳动价值底线思维。建立适应新业态的劳动保障体系,完善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正在为新时代劳动伦理筑牢法治根基。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劳动精神已升华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从量子计算实验室到乡村振兴一线,从深海探测装备到太空舱外服,每个劳动岗位都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战场。当14亿劳动者的智慧汇聚成河,当千万个劳动场景编织成锦,我们必将在劳动之光的照耀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更是全体劳动者的共同愿景。(韩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