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学报》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看,2015年-2020年中国耕地面积共减少了65.12×104hm2,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严守18亿亩根底红线,可是放眼农村,现实的困境确是种粮收入太低导致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成为“农民工”。
面对困境,各级各部门陆续出台政策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粮食单产,提升粮食价格,但是在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政策匹配落地过于粗放的问题,这往往导致了好政策和农村“不适配”的结果。这种“不适配”作用的结果就是资源的浪费,和制定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
如何减少这种好政策与农村实际“不适配”的问题?一款衣服销往全国各地,不会只生产一个尺码,但为了考虑效益最大化,也不可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制。精明的生产者会根据消费人群的体型分布,对应比例生产出不同尺码的衣服,虽然不是量身定制,但每个消费者都能找到合适的尺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制定政策时,是否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执行几套不一样的政策标准,虽然这个政策在某个村落地时可能任然会有所出入,但总归是好过“均码”的“衣服”。
更进一步地想,如果每一项政策都能“量身定制”,那岂不又更好一点呢?如果一项政策在向下一级传递部署的过程中预留一些自主裁断空间,那么下一级就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后再执行或下达给再下一级。如此这样,最终政策落地到村一级时,经过了一级一级的优化和调整,就像是一件“量身定制”的西服那样得体和舒适。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量身定制”绝不是简单的“层层加码”,这样只会使得政策落地时变得不切实际,下级为了完成任务也只能艰难地拼凑结果;而且也不能是“层层放水”,下级操作空间过大,很容导致结果偏离预期严重,诚然也可能误打误撞得到好的成效,但那毕竟是概率事件;更不能是“传话游戏”那样,逐级传达却逐渐模糊了政策原本的模样,到基层落地时已经不知其所以然了。
回到粮食安全的实际问题中来,目前已经有不少好政策已经或者正在落地实施,包括“旧村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补贴”等等。就拿“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说,修建水渠、机耕道是为了保障耕作效益,提高投入产出比。但是有时候简单的填表申报,未免显得太简单粗暴,缺少系统全面的经济评估,建设的农田水利、交通基础设施效益参差不齐:有的能被充分利用,方便农民种粮,而有的却依旧没能改变抛荒耕地的现状,该抛荒的还是被抛荒。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浪费,有必要从全镇、全县、乃至全市的层面进行“定制”政策,将各地统计反馈的需求进行横向对比,将效益最高的拎出来优先保障。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我们党还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仅要把“蛋糕”做大做好,还必须把“蛋糕”切好分好。我们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做好政策的逐级优化和分配问题的大文章,让农产品供给安全政策走上“量身定制”的新台阶!(龙岩市长汀县童坊镇人民政府 刘玉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