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是百年大党走向成功的奥妙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百年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精神内核,理论创新要在“魂脉”与“根脉”的双重驱动下,将“中国号”的巨轮开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新征途上。
勇攀登新,在拓宽视野中汲取理论精髓的创造性优势,立好时代新课题。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发生沧桑巨变,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依然能够永葆初心与使命,能够不断铸就辉煌,一条重要经验、一个关键密码就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理论创新的起点必须要在拓宽视野中开拓理论优势,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海纳百川,在实践检验中深化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倾听时代新声音。实践是理论创新之源,理论是否符合当下形式,能否有效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在熟悉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包含着创新,创新作为强大的驱动力推动着理论创新不断的向前发展,而理论创新研究得出的新成果又反过来对实践产生指导性的意义。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改革产生的新难题和新状况,干部们凭借以往的经验和做法往往不能应对和解决新问题,如果理论不能及时更新,与时代接轨,那么产生的理论成果则变得苍白无力,毫无指导性意义。因此,广大干部要勤于实践,要在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下抓住机遇,时刻以开放包容、积极创新的态度检验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履职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沉淀。要把身子“沉”下去、步子“迈”的深,在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上多上心、多研究、多探讨,在决策时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不做纸上谈兵不真抓实干的干部,不做空架子理论没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始终以科学理论更好的指导工作,解决新问题,制定新政策,开拓新局面。
融汇贯通,在人民群众中践行智慧创新的科学性阐释,答好时代新答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智慧。百年来,中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无谓牺牲、英勇斗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我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的创新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代代接力振兴祖国,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因此,广大干部要坚持理论开拓创新,争做新时代创新型干部,牢固树立一切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民”二字上,要信任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要善听民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要善用民智,潜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让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不竭源泉,才能办好中国的事情,走好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栾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