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作为人才工作者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成果在本地转化进行剖析,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实人才“服务链”,多策并举推进产才融合大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埋头苦干”,更少不了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有效扶持。有关单位(部门)要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对每一个产业的目标、定位、布局、保障同步嵌入人才工作,做到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协同做、产业资金与人才资金协同投、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推,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要立足工作职责,搭建对接平台,支持产学研工作,积极推动所辖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开展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持续主办或联办各类产学研对接行动,组织企业参加上级产学研活动。要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面向全市企业征集技术难题,把握企业技术需求状况,深入推进专家、高校服务企业发展,增强校企合作针对性,也可依托“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等行动解决企业难题。工信和科技局等职能部门要指导、推进产才融合项目的研究设计,用组织职能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用管理职能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持续跟进了解对接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用监督职能进行适当干预,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规范实施产学研项目,减少产学研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和不道德行为,保障项目实施的方向和社会引导示范作用。
做强人才“合作链”,提质增效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新形势下,高校院所已经从传统产才融合中的人才库、知识库演变为技术支持方、人才培养方和项目合作方乃至创新策源地,角色的演变对高校院所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持产业与专业融合发展,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让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等技能培养过程,使学生专业适销对路,让就业岗位与个人发展彼此成就。要鼓励教学与研发互促共进,探索“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建设企业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创共育研发成果。要加强培养与就业联动推进,对标企业高技能需求,强化“订单式”培养,推广生产实操性项目教学、实践性案例教学、岗位性情景教学等新型企业化教学方法,使职业教育真正发挥出“扬长教育”的特性。
做深人才“引育链”,精准发力形成引智借力优链条。人才聚则产业兴,产学研协作归根结底是依托“双招双引”工作机制,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使一批懂项目、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领军型人才在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上攻关突破,这对人才的引育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善于柔性引才,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积极探索“双聘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到高校、企业工作,发挥好人才政策杠杆作用,为柔性引才用才松绑解绊,破解人才想来不敢来、愿来不能来、到来干不来等问题,以“借脑用智”化解“嗷嗷待哺”的人才之渴。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选派本地人才到名校名企、大院大所跟班培训学习,近距离感受创新氛围,学习创新规律,不断提升工作专注力、产业感知力、政策应用力和难题破解力,同时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迅速进入三个“角色”,当好“宣传员”“播种家”“牵线人”,协调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委组织部 易馨 李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