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北插队,在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封闭的小山村一呆就是七年,在这里,他一边与当地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一边对个人命运、国家前途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七年成为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当年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看他是如何稳扎稳打,最终实现了从北京来的“黑帮子弟”到带领乡亲们改变村里落后面貌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转变。读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的青春真谛,广大选调生当不断厚植为民情怀、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矢志拼搏奉献,以无悔青春书写时代答卷。
读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的为民初心。“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这是总书记在梁家河反复吟诵的诗句,那时的他头上还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个人前途未卜,但就已经开始建立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即使后面就读清华大学、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他依旧作出回到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决定,从县、市、省到成为全中国的领导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成为贯穿他人生的一条重要主线。选调生作为驻村干部,身处最广袤的基层第一线,当始终不忘干事之初心,真心走到群众身边,真正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以实际行动不断书写人民满意、不负人民的历史新篇章。
读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勤奋好学。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即使经过白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晚上仍坐在煤油灯前苦读,哲学、历史、文学、军事、政治……他的涉猎从不受局限,学习已经变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所以无论他身处何种位置,都能让人明显感觉到不懈学习对他的帮助作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大选调生也应当永葆学生心态,坚持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历史学习经验,向实践学习真知,向群众学习智慧,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干事动力,切实增强为民服务之本领。
读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的。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总书记在这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一直坚持为村民办实事,打淤地坝、修沼气池、开扫盲班、办代销店、组铁业社……他以实干带领梁家河村民改天换地,所以在他离开梁家河时,才会有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我们要坚持“实”字为要、“干”字当先,要在田间地头、项目工地、工厂车间等地方摸清基层情况,要到改革攻坚、乡村振兴、文明创建、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发挥作用,以实际行动奋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安徽省潜山市源潭镇选调生 余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