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干部、党员、人才都纳入后继有人的范畴,明确了培养早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接班人的关键点和着力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要以“破立之势”,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抓好根本大计,要勇于摘掉“帽子”。在过去,干部队伍中有“唯票、唯分、唯生产总值”,人才领域中有“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些简单粗暴的评价方法,就像一顶顶高帽,让戴上它的人获得更多机会,让选人用人机制变得畸形,让真正有才干的人沉寂人海。与反腐败斗争一样,摘掉“帽子”,需要足够的勇气与决心,因为他势必会触犯到一些人的利益,但只有如此,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客观公正的选人用人氛围。
抓好根本大计,要善于拓宽渠道。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纵深推进,对配备一支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贤人。要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必须要不断拓宽人才“入海口”,多个渠道延伸,善于用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在更大范围内发现和选用人才,不断扩充人才“蓄水池”。
抓好根本大计,要勤于创新机制。干部、人才的成长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待在温室中看风云变化、潮起潮落的人的目光注定是失真的,只有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地方才是中国最真实、最本来的样子。身为一名选调生,我工作的地方便是基层这片沃土上,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做到不畏惧风雨,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不断开阔眼界、增强自身才干,让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最绚丽的青春之花。(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镇人民政府 叶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