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围绕“团结合作、携手抗疫,加强协调、促进复苏,普惠包容、共同发展,创新驱动、挖掘动力,和谐共生、绿色永续”提出重要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团结合作是当前最有力的武器。当前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伴随经济问题、气候问题、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实现共同发展。近百年来,无论世情、国情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并忠实践行团结合作这一坚定立场,并一直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抗疫是当前最急迫的议题,中国新冠疫情动态清零、疫苗接种共建免疫屏障,充分证明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最有效的办法。历史证明了面对当前的共同挑战,人类是一个整体,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当前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伴随而来的经济政治方面的稳定也出现巨大压力。实践表明,尽快接种疫苗,实现“应接尽接”,并进一步全球疫苗合作行动倡议,加强协调、促进复苏,以团结取代分歧,以合作消除对抗,才能形成抗疫的最大合力。
创新驱动是发展的硬核动力。当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处于大变局,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引领,需要人才强国。在助力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工作中,像陈士林、薛澜、钟南山、吴尊友等专家院士表现突出,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为中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环境才有吸引力,才能充分发掘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因此,作为地方基层,更要顺应潮流,持续打好开放碑、念好人才经、下好改革棋,唱好协同戏,推动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是共识。习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同样这需要共同发展、差别对待。根据数据统计,与2005年相比,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6%,已经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上限目标,充分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仅仅一个国家做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国际社会合力拿出实际行动,才能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这一突出的全球性挑战。纵观全局,摆在眼前的不仅是气候变化和脱碳进程,从任何单一的视角看待这个课题都势必片面。所以世界各国都必须各尽其责,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也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不懈努力。(苏诗婷 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党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