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我们,要持续巩固战略,在环境、生产、文化等重大方向上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牢牢抓住机遇。
提升人居环境自愈力,构建有爱之家。良好的环境是民族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一但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就失去原有的调控能力,现在很多环境的调控能力在逐渐消失,维护生态环境调控能力已经势在必行,在环境承载能力到达极限之前,我们必须掐断污染的源头,加强环保设施,强化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让环境的水调节、气候调节等自愈能力得到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城市韧性得到提高,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高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建立乡村情怀。支持乡村发展不是简单的发展产业,而是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乡村经济产业不是要做大搞全,而是注重高质量发展。不能对低质量产品的零容忍,当做对乡村产业的支持。支持乡村产业从来都不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杜绝"市场的泛滥",解决技术薄弱、安全性差等问题。才是真正支持乡村产业,乡村发展才能日渐强大,才能打造出品质过硬的产品。
提高民族文化接受力,建立民族品牌。一个民族文化能流传至今,一定有它不可代替的优点和普世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我们,必须要拥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过硬的知识储备,从文化中提取出与时代相应的元素,运用当代的方式融入到生活中去。
只有我们不断提高基础建设的质量,我们后面发展才能如雨后春笋一般,我们也要勇于破局,创立乡村自己的独特方式,在强大的乡村振兴运作下,另辟蹊径,为乡村振兴发展出一批新型的青年力量。(中国共产主义青团黎平县委员会 杨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