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地征地爆发不少冲突事件,也暴露了不少存在的问题,对于被征地失地农民存在的最重要难题就是再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再就业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不稳定因素之一,加强引导“失地农民”补足就业短板实现再就业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针对性举办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我国农村年轻人基本外出务工,较少被束缚在土地上。而目前针对成人教育大中专学校不断增加,基于失地农民多数仅有初中学历情况,可以逐渐增加大中专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普及以初中文化为主的文化教育,从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出发,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就业进行专业教育教学,争取让失地农民掌握1-2项技术;举办农村夜校培训班,组织农村群众开展手工艺技能技术培训等。
二是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我国当前实施的城乡二元模式,导致农村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基础薄弱,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技能技术除了参加政府组织的部分技能培训外,没有其他的技能技术学习渠道,而通过言传身教的农业技术技能,在失去土地后很难有就业岗位,企业为用人方便也更愿意用自身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农民工,导致失地农民再就业渠道愈加狭窄。因此,可以通过跟企业对接,明确企业用人需求,提前签订就业订单,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针对性组织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或者直接由企业派驻专业人员开展培训,经验收合格后直接签订用工合同,从而提高培训实效。
三是转变征地补偿方式,加强补偿金监管。在城镇化进程中,征地更注重事前补偿、赔偿,更多的以现金、住房、商铺为主,对于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安置、技能技术培训和创业就业帮扶等都不重视,即使随着社会关注增加,技能技术培训、就业创业扶持、征地用工方面有所重视,但是培训效果、就业创业企业效益和用工的稳定性都无法保障,最终导致失地农民再就业长期处于矛盾爆发边缘,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部分失地农民补偿金数额巨大,因为突然暴富无法自制,不仅导致财富迅速挥霍,而且也养成他们不就业或者不愿意做苦活累活。鉴于此,可以转变补偿形式,以部分现金、房产补偿加入股补偿等形式进行,可以给失地农民增加失去土地后分红保障,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补偿金后续监管工作,分期分段补偿,避免出现暴富挥霍甚至走上吸毒犯罪道路。(肖浩 贵州省镇远县涌溪乡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