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已经创刊70载的刊物,《文史哲》如今依旧蜚声中外,被誉为“学报之王”。我们只有读懂《文史哲》的“长青密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敢于担当是《文史哲》的“长青密码”。自创刊以来,《文史哲》主动策划和引导了“红楼梦研究”“重评孔子”“公私德问题”等重大学术论争,这一系列大论战对中国乃至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界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充分发挥了文学刊物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文史哲》杂志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主动站出来,承担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自觉做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宣传者,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与时俱进是《文史哲》的“长青密码”。《文史哲》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持着“不入主流,难成一流”的办刊理念,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重大议题,回应当下社会问题,这也是《文史哲》虽逾古稀之年,但仍然能够引领潮头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文化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华夏之声才能久久回响于世界人民心中。
扎实创作是《文史哲》的“长青密码”。《文史哲》70年来以“质量立刊、专家办刊”为旨,扎扎实实走的厚重办刊之路,不搞短平快,杜绝轻飘飘,因此《文史哲》能在学术界建立起公信力。文化传播发展搭上了技术的快车道,但“内容为王”始终是黄金铁律,传统文化输出既要重“量”,更要重“质”,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能够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读懂《文史哲》的“长青密码”,敢于担当、与时俱进,扎实创作,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郑好 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