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理论 > 正文

汲取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2021-04-23 10:18:37 | 来源: 中廉在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党员读本,每每读来都深有感触。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1969年,15岁风华正茂的习近平离开北京来到了梁家河,从容笑对磨难,立志扎根基层,从少年到青年,从“黑帮子弟”到“好后生”,黄土地锻炼培养了习近平,而他也将整颗心回馈给了人民。

无惧逆境、刻苦学习。忆起七年的知青岁月,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酷爱读书。当时的陕西肥正月,瘦三月,半死不活三四月,纵然艰苦,纵然磨难,习近平无一刻敢忘记学习。“四大关”面前他仍坚持读书,上山放羊将羊圈在山坡上之后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时,就开始看书,下工之后回到窑洞里点着会将脸熏黑的煤油灯后就开始看书。不远万里带书来看,跟知青朋友换书看,走30里去借书看。他博览群书,从古代经典、外国文学到现当代杂文,更有许多的专业书籍,习近平无一不涉猎。在七年的知青岁月学习的黄金时期,去上下求索,去求真务学。知物由学,也正是这满腹的知识为习近平后来的工作开展、上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独善其身又何谈兼济天下,今日的我们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精心苦读,为民做实事,为国谋实业。

纵横经纬,励精图治。横有多长,竖就有多高,习近平读书不仅注重横向的结构拓宽,更加注重纵向的专业研究,他将知识读懂吃透内化,进一步与实干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理论发展建设梁家河。担任梁家河书记之后,他敢说、敢做、敢担当,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大刀阔斧的迈开了建设的步伐。到四川学习沼气发电解决乡亲的做饭用火问题,打淤地坝灌溉土地增加粮食生产,办理代销店、缝纫社为村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有建立铁业社,开设扫盲班等一系列创新的工作方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习近平的创新实践,使得梁家河旧貌变新颜。他提出的这一系列新方法让当时的乡亲们耳目一新,也让今天的我们深受启发。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潮流之中,我们更应当抓住这最好的历史机遇,做时代的弄潮儿,讲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创新创造,以敢为人先锐气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习近平的决心留在梁家河改变其旧貌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他对梁家河乡亲们深沉的爱。七年知青岁月,黄土地养育培养了习近平,习近平也将一颗心留给了这片黄土地。他是黄土地的儿子,再糙的饭也吃的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他与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朝夕相处,再糙的饭也吃的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用自己的蒸玉米团子换老乡的糠窝窝,将自己的粮票留给老乡。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习近平真心把老乡当成亲人,梁家河人也真的把他当作自家后生。1975年习近平去上大学的那一天,梁家河的乡亲自发给习近平送行,依依不舍情真意切。也正是这七年的知青岁月,这一段深入群众基层的生活,奠定了习近平植根于对人民深沉的爱,坚定了习近平为民办实事的初心。时至今日,我们的总书记仍然是将人民时刻挂在心头放在心间,常常深入田间地头,进门入户,带着真情,掀锅盖,摸被窝,看粮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

坚守初心,奋进逐梦。知青岁月的习近平将火热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了祖国的大地,献给人民,也给选调生的我们树立起了榜样。好风凭借力,奋进正当时,乡村振兴背景下,选调生的我们站在基层离人民最近的地方,更应站稳人民立场,永记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深入群众,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与此同时不断的学习时刻为自己充电,练就过硬本领,始终保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身强国伟业,同亿万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芜湖市无为市高沟镇组织部 朱林妹)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