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处在两岸融合发展最前沿,这是光荣的使命,要积极探索,写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筑牢两岸关系发展的根基。
以通促融,加强两岸交流。效率是社会发展与进步永恒的话题。近期备受关注的苏伊士运河货轮堵塞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数百艘货轮停在原地等待航道恢复畅通,而绕道南非好望角则是一个艰难的选项,这将意味着航程增加约1万公里,额外运行成本和货物的时效性都是大问题。这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便是在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的当下,地理位置仍然是决定贸易效率重要指标。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当地渔民说,只要划桨1004下,就可以从厦门划到金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注定了闽台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要积极探索两岸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新路径,促进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自由流通,增进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以惠促融,吸引台胞前来。霍尔巴赫说过:“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如果我们不能为台胞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同等待遇”,台胞就会兴趣缺缺,不愿前来;如果我们没有出台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甚至歧视打压台企,台企就会意兴阑珊,不愿投资建厂。我们不能当只谈理想却不谈工资的老板,而是应该落细落实惠台利民举措,切实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台企台胞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同时要继续做好福建同台湾沿海地区的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工作,用保质保量的工程展示祖国强盛,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彰显大国担当,用实施在在的便利造福两岸百姓。
以情促融,增进互信认同。台湾和福建被统称为“闽台文化”,台胞中的很多人祖籍都在福建,然而,随着上一代人老去,土生土长的台湾年轻一代祖籍意识自然会淡化,这会削弱他们的身份认同感。要深化民间基层交流交往,用热情真情让台湾同胞感受到来自彼岸的温暖;保持政治定力,用深得人心的政策让台湾同胞感受到祖国大陆的善意;举办福建文化入岛系列活动,用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引导台湾同胞参与,增进台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此外持续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两岸企业家峰会等活动,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交流平台,积极探索闽台同名同宗村交流,扩大寻根谒祖、族谱对接活动,增强台湾同胞民族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高度总结,“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2019年福建GDP总量首超台湾,昭示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福建站在潮头,当为人先,要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两岸互通、互惠、互信,为促进祖国统一发挥更大作用。(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濉溪镇人民政府 曾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