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厦门“转战”宁德,这个福建沿海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排在全省最末,也是当时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要在这片贫穷的土地开辟新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期,提出了很多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思想,比如“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概念,《摆脱贫困》一书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期的思想精粹,这些极具哲学性的思想,不仅指导了宁德今后的发展,也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所以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当时的宁德地区可以用“老、少、边、岛、穷”五个字来概括。“老”,闽东是福建著名的革命老区;“少”,宁德地区是全国畲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边”,宁德地区地处边境,发展较为落后;“岛”,宁德多岛,海岸线很长,达1046公里。围绕这几个特点,可以分析出摆脱贫困就是宁德地区的主要矛盾。根据当地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首先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提出“扶贫先扶志”的思想,这样产生的内生动力,才能激发宁德人民长期奋斗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制定的长远规划就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多种经济,各县围绕经济建设搞“经济大合唱”。在农业上,他提出“靠山吃山唱海经,靠海吃海念海经”,鼓励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在工业上,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张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抓住主要矛盾,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把经济建设视为重心、关键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当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注重植树造林,也重视统战、民族、宗教等工作,全方位推进宁德的发展。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刚上任,宁德的干部群众都对他充满了期待,认为闽东马上就要迎来大发展了。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似乎给闽东人民“泼了一盆冷水”,他在全面调研宁德地区之后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两个著名理论。宁德地区有其特殊性,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落后,先天优势不足,山穷地瘦、海岸线长等自然条件也限制着经济的发展,所以闽东要脱贫并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能脱离这些实际谈脱贫,不能寄希望于一下子抱个‘金娃娃’”。宁德的特殊性代表着宁德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闽东的发展,不能不急,也不能太急。他提出“滴水穿石”的理念,让闽东人民不能急于求成,要发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打闽东脱贫的持久战。他也提出了“弱鸟先飞”的思想,认为虽然宁德经济是老九,但是可以“先飞”。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经典理论,很好的诠释了宁德的特殊性,也为宁德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清晰、准确的发展思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看重基层调研工作。在厦门工作期间,他就踏足了厦门整个区域,包括海拔千米以上的军营村。在宁德刚上任,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基层调研,从第一站古田县到最后一站宁德城关,翻看每个县的县志,了解每个县的发展历程。9个县跑下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调研成果形成一篇调研文章《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对整个宁德地区有了初步认识,也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思路。他还提出了“四下基层”的要求,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信访接待工作,主张“把别人找我们,变成我们上门去”,主动下基层解决群众的需求,开创了闽东信访接待的新局面。他调研也强调“三看”,一看路面二看屋面三看桌面,真实全面了解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事实证明,如此接地气的领导不仅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也吹响了闽东发展的号角。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几任干部一本账、一任接着一任干、任任干给群众看”。铿锵有力的话语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要让宁德摆脱贫困的坚定决心和忘我精神,与当今“功成不必在我”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滴水穿石”精神的延续。宁德经济落后,发展又受其特殊的地理因素、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前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宁德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显著成绩。扶持茶产业,打响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朝着多功能、综合性的立体农业发展;振兴船舶业、大力发展地方工业;解决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实际困难等,宁德的“摆脱贫困”拉开了帷幕。如今,铁路、高速公路都通了,三都澳也在开发之中,“宁德时代”开启,闽东人民的愿望实现了,这就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成绩,也是“滴水穿石”的真实写照。
细读《习近平在宁德》等系列采访实录,会发现很多思想理论闪烁着哲学的光芒。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我们要学着利用哲学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哲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脚踏实地的运用哲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龙岩市武平县桃溪镇人民政府 钟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