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在青少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育,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而思政课的教育目的,是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网民”的年龄日趋低龄化,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其内容包括许多不健康的东西,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对正处于成长期、分辨能力弱、抵御能力差的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形成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间意识形态领域冲突加剧,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行动中,出现了不少境外归来的让人“刮目相看”的“高知人士”,有隔离期外出跑步不带口罩的外籍跨国企业高管、嫌弃隔离区开水不能喝只喝矿泉水的留学生、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豌豆公主病”等等类似事件,他们与主动接受封城76天的武汉人民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维修养与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增强对思政课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思政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扣好人生中的每一粒扣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是开启青少年意识形态新高度的钥匙。“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在青少年思想政治的培育过程中,教师便是他们心灵的雕刻师,应给予他们充足的耐心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思政课的趣味性,积极主动的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个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更要身体力行的践行着思想政治理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少年思政课中的引路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要做到知行合一,努力做好青少年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筑牢他们的科学信仰根基,培育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政课教育不只是为了他们的将来,更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在青少年的心中牢固树立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的坚定意识,用思政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吴雨施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埔上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