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着重指出了思政教学中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好、办好思政政治理论课中的问题和难题是我们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注入、嵌入青年个性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时代,新背景下的中国,培养社会主义时代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因此我们必须关注青少年在成长成人中的思想发展,跟上时代,用创新思维开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做好备课、上课、课后的教导工作、教学评价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让青少年始终爱党,始终拥护党,坚定党的信念。
一、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备好课程内容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好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兼顾其他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不把马克思主义搞得晦涩难懂。
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规律,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发扬光大,开辟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带领党和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党和国家的实践探索和伟大成就是当代青年所必须了解的,也是向青年传递爱国爱党爱人民情怀的关键要素。
二、讲好三科思政教材,提高上课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建设包含了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上课过程不仅要围绕着教材展开,还要围绕着教材深入,抓好教材的重点,讲好教材的难点。德育教育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思想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催化剂,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始终将自己和党和人民紧紧系在一起,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阶段中兼含并蓄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讲好党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面对历史问题和历史渊源,我们该讲的东西的要指明,把这些内容讲清楚、将透彻,不应该避讳,也不能保有激进的态度,善于利用马克思辩证主义思维,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的发展,了解党的发展进程,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完整的个体,遗传素质、年龄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着人的发展,备课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纳入教学设计的计划之中,用青少年能接受的教学模式去讲解,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善于利用不同的案例和素材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三、做好思政课后教导,完善课堂教学补充
为了对课堂上引出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感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小组讨论、采访宣传等多样化的课后思政活动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宣传生活知识和德育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层层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切实让思政课成为真正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集体中开展品德教育,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机智和意志,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共同生活,协同一致地解决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保障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四、反馈思政教学评价,分析上课效果
办好思政课的标准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的思政知识是否完全吸收和掌握,在于是否能够把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真知转化为自知,让学生自觉在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品德的润化和社会的美德结出果子。
通过测试、提问、讨论、调查等多种教学评价方法,使师和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与学,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一步。
分析思政课堂效果考验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的思政课程建设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影响思政课程改革的效果。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着很多认识不够到位的情况以及工作短板,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帮助在职思政教师和新入职思政教师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使他们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促进课堂教学。
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事关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落实好思政课堂教学,创新思政课程教学形式,讲好思政教材内容,给学生深刻的体验,才能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引导学生与家国共情,与人民同行!(姚琳涵 泉州市永春县呈祥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