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有一篇文章——《走的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该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率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南湖红船时的讲话要点。这篇文章,对于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回望历史,不只是采摘耀眼的花朵,更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展望未来,我们要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赶考之路,我们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仰力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1935年8月,方志敏在就义之前慷慨陈词。信仰是淬火成钢的力量,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勇往直前、断头流血;无数志士仁人凝聚在真理的旗帜下,义无反顾、殚精竭虑。革命先烈前行的足迹是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书写的奋斗史,始终照亮着中华民族的天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对党忠诚作为最核心的政治素养、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品格,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始终坚守初心,牢记入党誓言,激发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干劲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紧盯党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紧盯上级党委重大决策、重要部署,带领党员群众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进。
赶考之路,我们要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情怀。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短短八个字,提纲性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在厦门,习近平总书记上高山、进海岛、下农村,与群众一道用积满茶渍的杯子喝茶,始终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在宁德,习近平总书记为帮助宁德群众摆脱贫困,走遍闽东的山山水水,九赴寿宁,三进下党,深入调研,现场办公。在福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四个万家”,推行市县领导接待群众日活动,亲力亲为抓老百姓的“菜篮子工程”等等。我们要牢记“人民至上、人民为先”的深情嘱托,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为榜样,切实做好“人民的勤务员”。要以解剖麻雀的姿态沉下心、蹲下身,用脚步丈量民情,与村民群众交朋友,真正使民情地图绘写在田间地头。要始终怀着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尽心尽力为百姓解忧难谋福利,甘当无私奉献的“愚公”和“燃灯者”。
赶考之路,我们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制度自信。自信,是一个国家的前行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政党的勇气担当。北宋哲学家张载在《西铭》中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意思是说“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人如此,一个国家也一样。新中国成立后,一路以来,筚路蓝缕。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非典”、新冠疫情等……但这些风雨考验我们都克服了,战胜了,靠的就是制度优势,制度优势的自信从何而来?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磅礴之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征服,还有许多“金沙江”“大渡河”跨越,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创业精神,充满自信地投身时代洪流,强化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陈境熠 龙岩市新罗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