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被誉为中国人民的宝典,是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之一,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打车、点个外卖,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这一法典充分倾听全国人民群众的声音,据统计,过去五年间,民法典编纂前后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有425600多人参与提供意见,总数达102万条。
民法典的“百科性”。一切法律都是为了规范人类生活而制定的,所以都与人们的生活相关,在所有法律中,唯有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包括领域、其他社会领域、婚姻家庭领域、私人生活领域。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从白天到黑夜,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民法始终都对其不离不弃,例如:生活中难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插队”、被“网络信息轰炸”……如今,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闹心”事,都将被民法典以明文规定一一“校正”。从小处说,人们的心情会更舒畅,从大的角度而言,很多潜在矛盾都可以被扼制在萌芽中,让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具体而有形——把法治与道德的目标具体落实在了一个个“人”的身上。
民法典的“法治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民法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系列规范、准则并约束个体行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民法典编纂始终坚持法治原则,通过优化立法体制、机制和程序,增强立法的民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现有民事法律进行全面、系统、有序地科学建构,对于健全法律体系,实现全覆盖、解决交叉点、保持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
民法典的“公平性”。民法典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推动民法典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公平性。不论男女老少,还是大到合同签订、公司成立,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权利保护等等方面,人们都需要在公平正义当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中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民法典中设立了“离婚冷静期”,给离婚增加了一个“门槛”,让离婚不再冲动不崽草率;“隐私”问题也是日益受到关注,此次民法典就在人格权编中将“隐私”定义为“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扩大了隐私权保护范围,把将“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都纳入个人信息范围,使得个人信息保护将更加全面和细微。这次调整的民法典聚焦的都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应享有的公平正义。
正是因为民法典调整的全部四个领域都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它得以成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我们也可以说,民法典是中国人民的宝典,遵循民法典的生活,是一种良善的生活,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贵州黎平坝寨乡人民政府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