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湖南耒阳女孩以总分676分位居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的消息迅速走红网络。在网上掀起了专业选择与“钱途”、“未来”的热议。大部分声音倾向于女孩高分却选择了一个冷门、没有钱途的行业十分可惜,而后,多省考古研究所,考古界大佬纷纷力挺女孩,鼓励她笃定信念,坚定选择,追求自己所热爱的。
反观当下,许多专业被贴上热门、冷门的标签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许多高考考生往往对于自己的兴趣喜好,未来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规划,便稀里糊涂的随大流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还有更多的考生家长对于考生高考的期望过高,希望子女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高考成为“唯一”的出路。高考改变人生的思想意识也深种于人们的脑海中。这些都凸显了社会对于专业、对于人才的认识偏差,也凸显了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
如何拓展人才培育渠道,引导人才充分发挥才能,坚定理想,做有意义的事,展现个人价值应当引起每个人深刻反思。培育人才,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支持。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统筹协调本科与专科教育。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基础下,向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倾斜。加大专科学校人才培养财政投入,着力完善专科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打破“高考定终身”的社会定识。扶持民间传统技艺传承,吸引更多企业及个人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来,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正确职业观的宣传,引导社会建立职业平等的观念。在高中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开展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建立初步的职业规划。积极促成校企合作,将高校拥有的教学理论基础与企业实践实战相融合,建立人才培养平台,资源共享,帮助在职人员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业务能力。
从根源上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涵养雄厚人才资源,而要善用人才,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企业不仅仅致力于追逐经济效益,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打破就业“唯学历论”,更加注重技能发挥。(陈爱娜 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