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再次敲响“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锤,这声叩问如嘉陵江的浪涛,激荡着每一个基层工作者的心弦。这不仅是党中央对基层“千条线一针穿”困境的深切洞察,更是为万千基层干部卸下枷锁、轻装前行的出征号角。
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现象,筑牢减负提质根基。当基层“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如同沉重的磨盘压在乡村振兴的跑道上,党中央以“靶向治疗”的精准思维出台系列减负举措,各地迅速响应掀起“松绑减负”热潮。需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既要用制度刚性划定责任边界,建立基层事项准入清单,让“属地管理”不再成为无限责任的借口;也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以群众口碑代替台账厚度,用治理实效取代留痕完美;更要树立重实干的用人导向,让真正扎根一线的干部获得晋升通道,让减负成果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从“表哥”“表姐”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操盘手”和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向形式主义亮红牌,绘基层减负实景图。破除“工作不留痕就是白用功”的认知迷雾,需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深植求真务实的根系。真正的减负应当是治理效能的加法,用“民情日记”替代电子台账,让干部在炕头夜话中读懂民生温度;以“现场办公”取代视频会议,使决策在田间地头获得实践校准;将“群众口碑”作为考核标尺,让实效胜过厚厚的留痕资料。当基层干部能腾出双手握紧老乡的茧子,用双脚丈量乡村的每寸土地,那些写在文件里的“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变成百姓家门口的实惠与笑脸。
划清责任经纬线,筑牢基层减负制度基石。我们需以“责任清单”为尺、以“负面清单”为界,在基层治理的坐标系中精准标注“责任坐标”,让“谁来干”的命题不再陷入“九龙治水”的混沌。某县政务大厅的电子屏上,动态更新的《基层权责运行图谱》将286项职责细化为“主办-协办-配合”三级链条,农业部门牵头的农田水利项目,不再简单要求乡镇“属地管理”,而是明确勘测设计由县级负责、施工协调由乡镇配合;市场监管领域的食品安全检查,清晰划分县级执法权与村级信息报告权。这种“责任清单像施工图”的革新,让过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局,转变为“各织各的线、各绣各的花”的协同。当权责边界如田埂般清晰、责任链条如齿轮般咬合,基层干部才能从“背锅侠”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如今在某山区县,村干部周平均会议时间从23小时降至8小时,他们带着《权责清单手册》走村串户,在茶园里指导技术、在祠堂里调解纠纷,让减负成果真正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
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从摒弃面子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厘清权限职责等方面入手,为基层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干事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章雨欣)